又有新变化!2025英国留学排名暴跌,选校别只看G5!
最近看到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我这个老留学规划师都傻眼了。
英国高校这波简直是"爆冷"啊,进入世界前100的学校从17所硬生生跌到了15所。说真的,在我从业这13年里,英国大学在QS排名上的起起落落见得多了,但这次的变化确实让人不得不重视。
有趣的是,就在前几天,我刚给一位25fall准备申请英国名校的学生做规划。这位同学叫辰逸(化名),家里给他列了一串院校清单,全是G5(帝国理工、伦敦政经、牛津、剑桥、伦敦大学学院)。我当时就笑了,说兄弟,你这是要把"含金量"玩明白啊。
但我必须说,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下已经有点过时了。就拿我2016年(那会儿我从业第5年)指导过的一个案例来说。
当时有个学生坚持要申请UCL的金融硕士,最后录取了,但因为没有针对性地做职业规划和实习,毕业后在伦敦找工作可是吃尽了苦头。反观他的室友,就读曼彻斯特大学金融专业,因为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产业链资源和北英格兰的就业机会,现在在曼彻斯特的一家投行做得风生水起。
所以我今天就给大家"开开眼",聊聊除了G5之外,哪些英国大学才是真正的"保值王"。这些学校可能在排名上没有G5那么亮眼,但胜在稳定,而且在特定领域里甚至能干翻G5。
先说曼彻斯特大学。这所学校虽然排名在30-35位浮动,但要知道它可是英国最大的单一校区大学。根据QS最新数据,曼大在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和商科等热门专业上的表现,已经可以和部分G5叫板了。
比如今年早些时候,我帮助一位转专业的学生申请到了曼大的数据科学专业,现在人家都拿到KPMG的offer了,工作和签证一步到位。
还有布里斯托大学,这几年真的是一匹黑马。从61名飙升到54名,而且势头正盛。学校前两年还和我分享过一个数据:在金融科技领域,他们的毕业生起薪已经超过了某些G5院校。
这个数据可不是吹的,因为布大近年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巨大,和英格兰银行的合作项目就不下十个。
说到"价值洼地",利兹大学绝对是一匹不能忽视的黑马。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利兹现在已经是英国北部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2022年我带着几个学生去利兹大学参访,发现高盛、摩根大通这些投行巨头都在那边开设了技术中心。这就意味着什么?对在利兹上学的同学来说,实习和就业机会简直是唾手可得。
就在去年,我的一位学生天骐(化名)就通过利兹大学和摩根大通的校企合作项目,拿到了technology analyst的实习机会。
要知道,这个项目可是连一些G5的学生都挤破头都想进的。现在天骐已经顺利转正,而且因为在北部城市工作,生活成本比伦敦低了大概40%,到手的钱反而比在伦敦的同学还要多。
格拉斯哥大学也是个宝藏院校。说个有意思的事,2019年(我从业第8年)的时候,一位准备申请UCL的理工科学生来找我规划。
通过深入分析后,我建议他考虑格拉斯哥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原因很简单:格拉斯哥在AI领域的研究经费投入比UCL还要多,而且和苏格兰本地科技公司的合作项目多得数不清。
最让我惊喜的是伯明翰大学,这次排名一口气冲进了全球前80。说实话,这个成绩一点都不意外。伯明翰作为英国第二大城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入驻。
就在上个月,我刚帮一个伯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发现他们学校周边5公里内就有超过200家科技公司。这种产学研一体的优势,说实话就算是G5有些专业也很难比。
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insider消息。现在英国推出了HPI(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签证政策,只要你的学校在毕业那年的排名榜单上达到要求,即便找不到工作也能在英国待两年。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选择这些稳定在前100的学校,等于多给自己上了一份"保险"。
而且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不少顶尖企业在英国招人,反而更喜欢招非G5院校的学生。
为什么?因为G5的学生往往把目光局限在传统金融、咨询这些所谓的"金领"行业,而像曼大、布大这些学校的学生,选择面更广,也更愿意接受新兴行业的机会。
记得我前年指导过一位学生润佳(化名)申请布里斯托大学的金融科技专业,当时她还担心不是G5会影响找工作。
结果呢?在AI金融这个新赛道上,她反而比那些固守传统赛道的G5学生更受欢迎。现在她在一家金融科技独角兽做产品经理,年薪不比投行低。
说完选校,咱们来聊个更实在的话题 - 在英国找工作。作为一个帮着几百号学生在英国成功找到工作的老司机,我发现最近两年英国的就业市场有了不少新变化。
首先,时间节点变得更早了。现在很多英国大厂的秋招,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了。就在上个月,我手上一个刚入学的曼大金融硕士学生,就收到了巴克莱的early application邀请。所以我给25fall的同学们一个提醒:千万别等到开学了才想起来准备简历,那就真的晚了。
再分享个实战经验:不要把所有希望都放在秋招上。我去年指导的一个利兹大学的学生浩宇(化名),秋招的时候投了20多家公司都没消息。但他没放弃,通过我们设计的"双赛道"策略 - 一边继续投大厂春招,一边通过学校资源接触中小企业。最后在3月份收到了两个offer,还都解决了工签问题。
说到工签,这里有个神奇的规律。很多同学以为工签只有大公司才能解决,但实际上,那些和学校有深度合作的中小企业,反而更愿意给工签。比如我前年帮一个伯大的学生内推到一家伯明翰本地的科技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经常和学校合作,工签流程异常顺利。
再说说面试。现在英国公司的面试也玩起了新花样。除了传统的CV、Cover Letter外,不少公司开始采用AI面试。就在上周,我指导的一个布大学生就遇到了用AI测试性格特征的环节。所以我建议大家:
-
网申阶段: CV和Cover Letter已经不是简单的经历罗列,而是要体现出你对行业趋势的理解。举个例子,我最近帮一个金融专业的学生改简历,特意加入了他对Web3金融的见解和相关项目经历,结果简历通过率直接翻倍。
-
网测阶段: 除了刷题,更要注意平台操作的熟悉度。最搞笑的是去年有个学生,明明题都做对了,就因为不熟悉平台的保存按钮位置,结果前功尽弃。
-
面试阶段: 现在的Group Discussion越来越注重跨文化交流能力。我指导的一个格拉斯哥大学的女生嘉琪(化名),就是因为在群面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最后在当地一家创投公司立足。
最后,给大家一个2024年的新趋势提醒:数字技能正在变成所有岗位的标配,甚至连人力资源这样的传统岗位也开始要求SQL基础。所以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建议提前武装自己的数字化能力。
总的来说,在英国找工作,要的是既有策略又有实力。光会刷题、背面经已经不够了,要真正理解行业发展,找准自己的定位。
记住,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挤伦敦金融城那一亩三分地,整个英国的就业市场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得多。
不论你选择哪所学校,关键是要弄清楚这所学校能给你带来什么资源,而你又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毕竟,含金量不只体现在学校的排名上,更体现在你能收获多少真才实学。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