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教授在国际顶会上的一张PPT,暴露了她对14亿中国人的偏见

老麦
2025-04-12
3 阅读
学术会议
偏见
MIT
中国学者

图片

这几天,一场发生在温哥华NeurIPS会议上的风波,让我想起2012年那会儿—那时我刚入行第二年—见过的一个案例。

图片

当时一个学生,顶着藤校CS博士的光环,坐在我对面,满脸困惑地问:"麦哥,你说我是不是太敏感了?导师每次表扬亚裔同学都要加一句'you are unlike others',这到底是夸我还是...?"

没想到12年过去了,这种场景还在AI学术圈上演。就在刚刚结束的NeurIPS 2024(全称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Conference,机器学习和计算神经科学的年度顶会)上,MIT的Rosalind Picard教授的一个举动引爆了全场。

说起NeurIPS,这可不是一般的学术会议。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Top级会议,能在这里发paper都是各大高校招聘时的重磅加分项。

每年12月,全球AI圈的大佬们都会赶来这场学术盛宴,一起battle最新研究成果。别说,这两年随着AI的起飞,NeurIPS的含金量蹭蹭往上涨,现在录取率连20%都不到,比藤校还内卷。

这次的会场选在了温哥华,要知道这个城市里华人比例能顶得上一个伦敦。结果Picard教授在演讲中提到学术造假,PPT上特意标注了作弊者的中国国籍。更绝的是,她还加了个note,说"我认识的大部分中国人都很正直诚实"。这波操作,真是让我想起一句经典: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个话题特别敏感。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遇到过太多被stereotype困扰的学生。

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标签,就能把一个优秀的申请者打入另类。就像2020年我带过的一个学生,GPA 3.9+,TOEFL 110+,结果面试官一开口就是"你们中国学生的成绩都很好",硬是把她的努力变成了一个stereotype。

图片

好在这次会场上有位中国女学者站了出来。她在Q&A环节礼貌但坚定地指出了这种unconscious bias,说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被冒犯"的心声。这一刻,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说真的,这位女学者的表现给我上了一课。

记得我从业第8年的时候,一个准备申请MIT的理工男过来咨询,跟我吐槽说看到国外论坛上的歧视性言论就想怼回去。我当时告诉他:"在学术圈混,最重要的不是证明别人错,而是证明自己对。"

现在想想,这话还真没毛病。

这些年我看过太多数据:2023年全球AI领域的论文,中国作者占比超过28%;去年Nature期刊组的中国作者贡献率首次突破20%;全球顶尖AI会议的中国投稿数年年领跑。数字会说话,成就才是最好的回应。

但Picard教授这事还没完。她面对质疑时的回应更是让人跌破眼镜:"也许有一个,也许很常见,谁知道呢。"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我想起2018年带过的一个案子。

当时哈佛招生歧视亚裔的官司正打得火热,我一个ACT 35分的学生愁得睡不着觉,生怕自己"太亚裔了"。

但我跟他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学术圈的偏见不会因为我们的愤怒而消失,但可以被我们的专业素养击碎。

这些年,我看着不少学生从默默无闻到发表顶会论文,从忐忑不安到自信从容。他们用实力证明,学术水平不分国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有意思的是,NeurIPS官方这次反应倒挺快,火速发了个公告说要"处理此事"。虽然公告内容有点绕弯子,但至少表明了态度。不过在我看来,重点不是等一个道歉,而是这件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跨文化交际课。

图片

说到这儿,我想给正在准备或已经在海外求学的同学们几点建议,这些都是我这些年带学生踩过的坑总结出来的。

第一,掌握影响力法则。之前带的一位学生在CMU读AI,遇到类似情况时直接找到了系主任和DEI(多样性、平等与包容)委员会。

为啥找他们?因为在国外高校,DEI不是个虚职,每个月都要向校董会汇报工作进展。这种机制level的反馈,比个人对线来得有效多了。

第二,建立自己的reputation体系。2019年我遇到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GPA不算顶尖,但人家大二就开始往顶会投论文。虽然被拒了好几次,但审稿人的评语越来越专业。

到后来申请季,几个梦校教授主动给他发邮件,问他要不要来读PhD。为啥?因为学术圈就这么大,真金不怕火炼。

第三,掌握正确的battle姿势。记得前两年,我一个在斯坦福读书的学生遇到了类似的stereotype。

他没有选择正面刚,而是在组会上做了个关于AI领域全球合作现状的presentation,用数据说话。最后,连他的导师都在会上感慨:"是啊,现在的学术真的不能被国界限制。"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学术圈的偏见和学术本身一样,都需要peer review来纠正。

就像这次NeurIPS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整个学术社群的自净能力。那些站出来声援的外国学者,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支持的同行,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说到底,混学术圈就是要经得起各种风浪。但只要我们专注于创造价值,保持专业水准,就一定能在这个赛道上站稳脚跟。

毕竟,真正的学术精神,从来都是用成果说话,用时间证明。

看到现在留学生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表现,我这个老留学顾问是真的欣慰。

虽然路还很长,但至少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最专业的方式去应对不专业的偏见。这不就是最好的成长吗?

图片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分享

图片

收藏

图片

点赞

图片

在看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
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