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毕业生回国:月薪8000起步,看完我笑了

老麦
2025-04-13
14 阅读
留学
职业规划
薪资分析
工签政策

图片

最近又到了留学生纠结去留的时节。

图片

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帮助留学生规划未来的老兵,我看到太多人在"留下还是回国"这个问题上反复摇摆。坦白说,这事儿真不是简单算算工资就能解决的。

前两天我一个2018年开始跟我做规划的学生,给我发了个"求救"信息:

"麦哥,我现在在美国一家互联网大厂干了两年,年薪18万美金,但H1B抽签第三年还没中。公司说如果今年再不中,可能要考虑换人了。我该怎么办?"

这哥们的遭遇让我想起了2020年那批因为疫情被工签政策卡住的人才。那会儿我有个在高盛工作的学生,年薪直接干到了20万美金,结果因为工签问题只能含泪回国。不过这位爷现在在国内某大型投行当VP,年薪也已经到了百万级别。

说实话,现在的形势比那会儿还要复杂。据最新数据,2024年美国H1B申请量突破78万,比去年暴增30万,但中签率只有区区14.6%。我敢说,这是13年来我见过最严峻的形势。

而英国这边的情况更让人措手不及。2023年12月刚刚官宣,工签最低薪资标准从26,200英镑直接飙升到38,700英镑。这个数字比英国全职人员的平均工资中位数34,963英镑还要高,直接把大量留学生挡在了门外。

但是,光看这些吓人的数字还不够。作为一个帮助过上千名留学生的规划师,我得说: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比如就在上个月,我刚帮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拿到了一份年薪17万美金的offer。

这位同学在美国读的普通州立大学,但因为我们提前布局了云计算方向的实习和项目,最后成功突围。当时我跟他说:"成败往往就在不经意的细节里。"

图片

说到薪资,很多人一提起国外就觉得"钱多活少离家近"。但作为从业13年的老兵,我得说句大实话:没那么简单。

先看美国。ZipRecruiter最新报告显示,H1B持有者平均年薪16.7万美金。

这数字看着挺唬人,但你得知道这是平均值,而且大多数都是有几年经验的人。像我2022年那个在亚马逊工作的学生,应届起薪12万美金,但每天高强度加班,房租还得花掉工资的40%。

英国的情况更有意思。2023年英国毕业生平均起薪3.35万英镑,但这数字水分不小。我一个2021年帮过的学生,UCL金融硕士毕业,好不容易在伦敦找到工作,税后到手也就3000英镑出头。房子月租1800,剩下的钱连伦敦地铁费都够呛。

但回国薪资也不是想象中那么惨。我最近跟踪的几个案例:

2023年,一个我从本科就开始规划的学生,康奈尔计算机毕业直接回北京,字节跳动给到了50万年包。另一个2022年从LSE回来的金融硕士,现在在平安做投研,年薪做到了60万+。

不过确实也有很多人踩坑。去年我遇到个案例,伦敦大学学院教育专业硕士,回杭州某国际学校任教,月薪1.3万,一年下来还不到20万。这位同学当时找我复盘时说:"早知道就该听麦哥的,提前多规划规划。"

所以我现在给学生建议都说:与其纠结去留,不如先把自己的筹码准备好。我最近帮一个大三的学生做职业规划,就给他设计了这么个路线:

  1. 专业课GPA先稳住,因为这是找工作的敲门砖

  2. 提前半年开始刷算法题,为大厂面试做准备

  3. 暑假在国内做一段top厂商的实习,这是一手好牌

  4. 再找一个remote实习,积累跨文化工作经验

这哥们现在已经拿到了谷歌伦敦office的面试机会。记得他前两天还跟我说:"麦哥,真没想到提前准备这么重要。"

图片

说到底,去留选择不是简单的薪资计算题。我给学生规划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别让现在的选择把未来的路给堵死了。"

这话怎么理解?给你们分享个2021年的案例。一学生,伯克利CS毕业,收到了谷歌的L3 offer,年薪16万美金。但因为担心抽不中签,最后选择去了新加坡,薪资打了个7折。当时很多人说他"傻",但两年后他已经升到了L4,而且拿到了新加坡PR。现在反而成了羡慕的对象,想去就去,想回就回。

近几年,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趋势。不少欧美大厂在新加坡、东京、首尔这些亚洲城市开设研发中心,薪资水平和总部差不多,但身份问题容易解决得多。这就给留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举个例子,去年我帮一个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学生规划,没着急冲美国大厂,而是去了Meta新加坡。他现在一年能回国四五次,该有的高薪不少赚,想见父母随时能见,这日子不要太舒服。

但要提醒的是,这种策略也不是人人都能用。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1+2"方案:

  1. 主攻一个核心市场
  • 看准一个最适合的地方深耕

  • 至少积累2-3年的经验

  1. 准备两个备选方案
  • 跨区域转机会

  • 回国发展通道

还有个重要的提醒:别把自己想得太死。我见过太多人为了"留下",把大好青春都耗在了抽签上。也见过不少人,回国后反而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有个学生问我:"麦哥,你说我该不该回国?"我说:"你得先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用这句话提醒每一个纠结的学生。

因为归根结底,无论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到国内,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而是你能在那里做成什么。

我一直跟学生说:与其纠结去留,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等你足够优秀了,去哪儿都是别人欢迎的对象。这才是我从业13年来看到的最大真相。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