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本身是一场大型骗局??
"麦哥,我好后悔啊..."
2023年末,我收到了一条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微信。发信的是我2021年送去伦敦政经的学生顾子萱。
这个在高中时就拿过国际物理竞赛金牌,本科期间发表过2篇SCI的理工女神,现在却在伦敦一家不知名的咖啡馆当起了兼职服务员。
"实在找不到工作,签证快到期了..."
看着她发来的消息,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这哪里是什么"英国名校镀金",简直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镀铜"工程!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的老人,我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了。前两天刷到一个视频,说什么"双非逆袭,一年时间搞定QS前30",底下好几万点赞。我直接给笑yue了!
最近这些年,但凡往各大平台上随便一搜,类似的"神话"简直是霸屏级别的存在:
-
"985落榜生逆袭G5"
-
"三本选手斩获藤校offer"
-
"跨专业零基础直通世界名校"
这些标题一个比一个野,一个比一个吸睛。背后那些所谓的"留学牛人",恨不得把自己包装成再世诸葛亮 —— 能掐会算,料事如神。
但我要说的是,这些包装出来的故事,90%都是在给年轻人画大饼。
有多少人,带着"镀金"的美梦出国,最后除了把自己的钱包"氧化"了以外,什么都没捞着。
更惨的是,有些人还要背着高额的留学贷款,在异国他乡挣扎求生。天天盼着汇率跌,就怕人民币升值多还几万块钱。
作为一个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了13年的老兵,我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这个所谓的"留学梦工厂",到底在生产什么样的梦,又在制造什么样的泡沫。
先说个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事儿。
去年年底,某校商科专业的在读生,集体在网上开喷。说是被学校"坑惨了" —— 专业排名暴跌20多位,结果人家HR看都不看简历就给pass了。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它暴露出来的问题,简直就是当前留学市场的照妖镜:
- "买榜"这事儿,现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某些英国高校,一年光是在QS排名上的投入就高达百万英镑。为啥?还不是为了圈钱呗!
据我所知,现在英国一年学费+生活费,至少要40万起步。一个班招个100号人,那就是4000万到手。而且留学生给的学费,可比本地学生高出好几倍。这么大一块蛋糕,谁不想咬一口?
- 水课程、水文凭,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记得前两天,我一个今年刚毕业的学生吐槽说:"麦哥,我们专业里有个哥们儿,整个学期就上过一次课,期末还是distinction(优秀)。这不是扯淡么!"
说真的,听到这种事我都麻木了。现在有些学校,特别是那些新升格的大学,简直就是在开设各种"花式收割"项目:
9个月授课型硕士?有!不用GRE直录?有!雅思5.5就收?有!本科2.2直接上硕士?也有!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要价不菲,含金量感人。
- 最狠的是,现在有些中介和培训机构,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给你看个数据啊:2023年某校的录取要求本来是雅思7分,结果被中介包装成"雅思6分可申"。为啥?因为中介可以通过"曲线救国"帮你"包过"!
这种包装,说白了就是把单纯的留学服务,变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语言培训 → 简历包装 → offer申请 → 签证办理 → 海外监护 → 就业辅导
每一个环节都在收费,每一步都在加价。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决定出国到最后毕业,少说也要投入100多万。
但说实话,投入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现在的留学市场,简直就是一个"围城":
外面的人以为里面是天堂, 里面的人才知道:我TM上当了!
作为一个老留学人,我必须说:留学不是毒药,但现在的留学市场,已经被各种利益集团给"污染"了。
那么问题来了:留学到底值不值得去?
我的答案是:值得,但要擦亮眼睛。
来,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去年指导的学生李昂的故事。
这孩子本科在南京某985,GPA只有3.2,算是很普通的成绩了。但人家特别清醒,从大二就开始规划留学的事:
首先是专业选择:没跟风扎堆儿选商科,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选择了人工智能方向。
再看准备过程:除了该有的语言成绩,还特意去了机器学习实验室蹲了一年,发了篇二作论文。暑假还找了个AI创业公司实习,老板是CMU毕业的。
最后看目标院校:没去卷那些所谓的"名校",而是选了个虽然整体排名一般,但是AI领域很强的学校。
结果呢?现在人家毕业后直接被一家德国中型科技公司收了,年薪税前7万欧,美滋滋。
反观那些想着"镀金"就能走捷径的同学:
动辄几十万的学费砸下去, 课程水的像喝西北风, 实习找不到就算了, 工作更是遥遥无期。
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啊!
说到这儿,我必须要给各位上一课《留学避坑指南》:
- 别被那些"名校光环"给迷惑了 你考虑的应该是:这个专业够不够硬核?这个学校在这个领域够不够强?
记住:圈内人都懂,那些动不动就标榜"全英语教学"、"国际师资"的项目,大概率都是专门坑留学生的。
- 别迷信所谓的"顶级中介" 什么"牛津包装专家"、"藤校申请顾问",都是噱头。真正的名校根本不吃这一套。
我自己接触过好几个常青藤的招生官,人家都说了:与其花钱找包装,不如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
-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很多人倾家荡产砸在了一个项目上,结果毕业即失业,那就真的GG了。
建议:
-
选专业要综合评估(行业前景+个人兴趣+学校强项)
-
申请学校要多条腿走路(冲刺+目标+保底)
-
做好两手准备(最好在国内先有个不错的offer垫底)
我知道说这些可能会得罪不少人。但是,作为一个老留学人,我觉得有些真话必须得说:
留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能给你提供一个平台,但能不能用好这个平台,还得看你自己。
能熬过申请期的"暴风雨",不一定能扛得住留学后的"寒冬"。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现在还要不要出国?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有充分的准备,当然可以去。但千万别人云亦云,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广告给忽悠了。
去年我遇到一个让我特别欣慰的学生。她叫周沫,在准备留学材料的时候,整整花了3个月时间研究目标院校的培养方案。
最后她发现,她心仪的那个所谓"顶尖商学院",课程设置跟国内某985的MBA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选修课都差不多。
最后她决定:不出国了。
而是选择去了一家外企工作,一边积累经验一边等机会。现在她已经是部门主管了,明年估计还要升职。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最大的勇气,不是一味往前冲,而是在看清真相后,敢于止损。
说真的,作为一个带过1200多个学生出国的"老司机",我现在看留学市场简直跟看股市一样:
有人在天台,有人在地下室。有人在数钱,有人在吃土。有人在吹牛,有人在还债。有人醉生梦死,有人清醒孤独。
但最后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有准备、懂规划的人。
所以,如果你正在准备留学,我给你三个终极建议:
-
了解自己比了解学校更重要 别总盯着排名看,先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能付出什么?
-
重视性价比胜过追求虚名 与其花600万去混个名校文凭,不如花200万上个真正适合你的项目。
-
做好最坏的打算 留学说白了就是一次人生投资。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能有最好的收获。
记住: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出国, 但每个人都需要清醒。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留学不是一张通向人生巅峰的门票, 而是一把需要你自己来开锁的钥匙。能不能开对锁,就看你准备的够不够充分了。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