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水?这恐怕是不懂的人才会这么说!
说到澳大利亚留学,很多人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水”。
水学校、低入学门槛、水科研、甚至“水土不服”……几乎每个跟留学相关的群体都免不了用这俩字调侃一番。
我也理解,很多家长和学生,尤其是那些对留学刚入门的,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水”这俩字,心里觉得“干嘛非得去澳洲呢?
难道不如美国、英国那样的牛校吗?”说实话,我自己刚从事留学咨询工作那会儿,脑袋里也有过类似的疑虑,甚至连“水”字的影像也曾闪过。
但现在,经过了13年的行业打磨和大量学生案例的检验,我的看法可就大不相同了。
今天,我不打算和大家聊那些枯燥的排名和各类高大上的数据,而是想聊聊,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心里扎根了对澳大利亚的这种“水”的刻板印象。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麦哥你是不是想为澳大利亚的“水”辩解呢?呵呵,想多了。
我这不是给澳洲大学洗白,而是想让大家在做留学决策前,先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这个国家,消除那一层无形的偏见。
澳大利亚“水”的两大误解
入学门槛低,成绩就能入学?
这点很多学生和家长一听就觉得,完了,澳洲就这水平吧?国内普通学生也能轻松通过高考70%左右的成绩被澳洲八大录取。
你试试,看看这不就是“水”了吗?给人一种“进了就能毕业”的感觉。
说到这里,我得给大家来点干货。
你看看2023年QS排名里,咱们国内的“北清+华五”与澳洲八大的对比,成绩差距确实有点让人捧腹——咱们国内的高考起码得580分才能进北大,结果你去了澳洲八大,可能才520分就能进入。
这差距……就像“鱼塘里钓鱼”,说不好听点,这分数简直是低到让你怀疑人生。
然而这不等于学校“水”,你要知道,入学容易并不代表毕业轻松,反而是完全相反的。
澳大利亚的大学,宽进严出是出了名的,挂科率高得惊人,很多学生一开始根本没准备好,结果还得“加班”重修。
就像是摇号中了民办学校名额,进了之后不管你怎么努力,学习那叫一个煎熬——这绝对是“真香”的真实写照。
“QS排名高”就代表什么都高?
这也是大家很容易掉进去的一个坑。
澳洲大学的QS排名看起来那叫一个“飞天”,不少家长和学生看完这个榜单,心里就默默嘀咕,“难道这也能算是世界级的学府?”然而你真要深挖一下这个排名,你会发现,其实……问题还真不少。
QS排名的计算方式,有不少主观的指标,学术声誉、雇主反馈什么的,归根结底是一堆“集体认知”出来的数字。
不是你觉得好,别人就认可你。举个例子,墨尔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术声誉得分差距并不大,前者99.4,后者99.8,但墨尔本大学在国际研究网络方面的表现,远远超过北大。
看看这些国际学者和雇主的评价,是不是得让你重新思考一下澳大利亚的“水”是否真有那么“浅”?
在我们谈“澳大利亚留学水”的时候,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门槛低,学费便宜”的刻板印象,甚至有些家长和学生觉得去澳洲留学不需要太多努力,轻轻松松就能毕业。
这种偏见,我能理解,但也得说——大家要睁大眼睛看清楚,不能只看表面。
首先,关于“入学门槛低”这事,确实,澳大利亚大学的入学标准相对灵活,尤其是像八大名校,一些学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国内的顶尖高校,像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某些专业的高考要求甚至在520分左右。
别看这些数字,学姐学长们,你们要明白,这个“低”是相对的。这就是我常说的“宽进严出”的策略。
拿澳大利亚的入学标准来做比较,的确,你可能觉得“太轻松了”,但真正进了学校后,那才是挑战的开始。
其实,在我从业多年的经验里,很多学生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拿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来说,小李,他当时通过高考分数直接申请了墨尔本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看起来是个理想的选择。
但是,到了澳洲后,才发现,课业难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考试几乎全是笔试,内容又宽又深,加上大多数课程没有过多的课堂互动,完全依靠自学,压力山大。
结果他经常在家里直接崩溃,“挂科”成了家常便饭。再加上澳洲大学的重修费用不低,有时候学生可能因为挂科重修就得支付额外的学费,这可不是“水”可以形容的。
这就是为什么澳大利亚大学的“挂科率”一直备受关注的原因。
但其实这也恰恰说明了,所谓的“宽进严出”,并不代表你能轻松拿到学位。反而是一个严酷的试炼,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走到最后。
就像我说的,类似国内的“民办学校”和“市重点”,进去了是一个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能“轻松”毕业。
很多家庭看到留学中的“低门槛”,却没意识到“高门槛”的真正含义。
再来说说这个“水”的标签,实际上,澳大利亚大学的招生原则和很多国家一样,注重的是“机会均等”。
这一点,澳洲招生官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不是你出生的家庭、过往的成绩。只要符合入学要求,就会给机会,但能不能顺利毕业,是另一回事。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澳大利亚的某些大学,尤其是八大,尽管入学门槛不高,但他们的实际毕业率和就业率,还是能反映出一些东西的。
我以前听过一个有趣的说法:“澳大利亚的大学就像赌场,进去容易,出来难。”这个比喻虽然有点戏谑,但实际上反映了“宽进严出”的现实——不仅是学术要求,还有生活适应、语言能力、独立性等多重挑战。
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学生小李,刚开始时他确实顺利进入了大学,甚至一度觉得“这学校真不赖”,但真正读下来才知道,想要在这里活得体面,不仅要应付学术上的压力,还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语言障碍等。
说真的,这样的“挑战”才是真正的考验。澳洲大学的确不是“水货”,而是充满了竞争和压力的“淘金场”。
换句话说,这种压力,远远比你想象的要大。它让你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在困难中站起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时间。
虽然有些家庭可能对“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单纯的“升学途径”上,但如果能从更深层次去了解,你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次人生的重要历练。
当然,我也理解大家有些家长和学生会对“挂科”感到恐慌,觉得是不是澳洲的教育不行。
别急,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澳大利亚的“宽进严出”并不是为了“宰”学生,而是给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看看你能不能走到最后。
很多时候,学生没有意识到,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体系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混日子”,恰恰是这样的机会,才让你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大家经常拿来讨论的“QS排名”了。
谈到“QS排名”,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往往过于依赖排名,觉得“名校就是好,排名高的学校一定靠谱”。
这种想法并不完全错,但如果仅仅以排名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就可能会忽略一些更为实际的问题。
首先,要清楚,QS排名并非绝对标准,它是一个综合排名,涵盖了很多因素:学术声誉、雇主声誉、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等等。
然而,这些排名项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出学校对每一个专业或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适应性。
比如说,澳大利亚的八大高校——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它们的排名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靠前,尤其是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商科等领域非常强大,但对于一些工科、医学专业,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
很多人认为只要进了“八大”就能一劳永逸,殊不知,在这类学校里,学科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大。
再者,排名虽然能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但它并不等于你个人的学术需求。
如果你未来的职业目标是进入某个特定行业或细分领域,有时候“排名”并不能代表一切。
比如有些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过于关注综合排名,而忽略了具体的专业方向。
假设你想读的是澳大利亚的“数据科学”专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的排名可能很高,但昆士兰大学在该领域的声誉却可能更强,这时候你可能就会错过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另外,关于“QS排名”和就业的关系,很多学生也误解了这个概念。排名较高的学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就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雇主对学校排名的重视,往往是看学校整体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果你的能力、实习经历、个人项目等非常优秀,哪怕是排名较低的学校,雇主也未必会排斥你。
相反,如果你只是凭借学校排名却缺乏实战经验,很多时候进入顶级公司和职位也很困难。所以,择校时,排名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作为唯一的决定因素。
我经常和家长们讨论选择学校时的标准,个人觉得,选择学校要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兴趣方向”。
在澳大利亚,除了“八大”外,还有很多其他学校和专业也是非常有优势的。例如,悉尼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等,虽然排名不如“八大”,但在一些应用学科、技术类专业等方面,拥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反而是一些学生,受“QS排名”影响,忽略了这些高质量的学校和课程,反而错过了适合自己的机会。
这也是我常提醒家长和学生的一点:留学并不是单纯的“名校情结”,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背景和职业规划来做选择。
像我之前给的一个案例,小王,他在选择专业时,特别看重排名和声誉,结果选择了悉尼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但他后来发现,自己对编程的兴趣并不大,学的过程中也很吃力,成绩一直不理想,毕业时甚至有些迷茫,最终选择了转行做市场营销,回到本国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我接触的学生中其实不少。
所以,择校的关键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最符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路径,而不是盲目追逐排名。
其实,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非常灵活,学生可以在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的调整,也可以根据实习机会、课外活动等来补充自己的能力。
如果学生在某些领域具有突出的能力,排名再高的学校也未必能提供更适合的资源。
就像我经常说的,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读书”,而是一个全面发展自己的机会。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