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子们!请停止和外国人的无意义社交
"说真的,你们也太不努力了,连几个外国朋友都交不到!"
这话我是真听腻了。一个在美国某Top30高校读研的女生,就在昨天和我视频时委屈地说,她的妈妈又在指责她,觉得她浪费了家里的几十万留学费用,连个外国人朋友都没有,还整天和中国同学混在一起。
看着小姑娘红红的眼圈,我叹了口气。在过去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这样的场景我已经见过太多次了。2000多个案例告诉我,这背后藏着的,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不了解的真相。
记得2016年,也就是我从业第5年的时候,一个在英国G5读本科的男生找到我。他成绩优秀,参加了不少学生组织,还当过学生会干部。但他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在"演戏"——白天在学校是个活跃的social butterfly,一到晚上回到宿舍就崩溃,觉得自己快要抑郁了。
"麦哥,我真的好累。我已经数不清每次social时硬着头皮开的多少个无聊的玩笑,假装对他们的足球和酒吧文化有多感兴趣。但到最后,那些外国同学还是会很自然地选择和自己人玩到最high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案例。2021年,我从业第10年时,接触到一位在澳洲读研的女生。她是个典型的"社交达人",朋友圈经常晒和各国同学的合照。但在一次深聊中,她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麦老师,你说我这样刻意追求国际化的朋友圈,是不是很虚伪?"
讲真,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留学生好好想想。
过去这些年,我看到太多学生和家长把"交到外国朋友"当成留学成功的标配。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交外国朋友?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拓展视野?还是单纯为了在朋友圈里能po出一张彩虹色的合影?
别着急回答,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东西,可能会颠覆你对留学社交的所有认知。而这,正是我服务过的2000多位学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
每次提到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一个2019年的学生。那是个北美某藤校的研究生,她因为太纠结和外国同学社交的问题,连论文都写不下去了。读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交个朋友吗,至于吗?"
还真就至于。
在我从业的13年里,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最执着于融入外国人圈子的留学生,恰恰是最容易陷入社交困境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忽略了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文化认同感。
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2022年我遇到的一个学生,是UCLA的大四生,人称校园里的"活动达人"。每个周末都泡在派对里,也确实认识了不少外国朋友。但有一次她喝多了,给我发了条语音:"麦哥,我好像只是他们圈子里的'网红中国女生',他们欣赏我的exotic,但从来不把我当自己人。"
这话扎心了吧?但这就是真相。
说到这儿,我想起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对,我就是那种喜欢用数据说话的人)。他们发现,在跨文化环境中,真正能建立深度友谊的概率只有23%。为什么?因为深度友谊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生活经历和互补的性格特征。
而这三点,恰恰是大多数留学生最难突破的。
拿我2017年的一个学生来说。她在伦敦政经读硕士,班上有来自32个国家的同学。眼看着同班的印度同学、新加坡同学都能和欧美同学打成一片,她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
经过观察,我发现问题出在哪了:那些能快速融入的亚洲同学,大多数都是在国际学校长大,或者本科就在国外读的。他们和欧美同学有共同的文化参考系统——从漫威电影到HBO剧集,从童年动画到青少年叛逆期。这些共同记忆,就是打破文化隔阂的润滑剂。
但更重要的是,我想说的是:这种"隔阂",真的需要打破吗?
记得2020年,一个在多伦多读书的博士生和我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终于想明白了,和谁交朋友不是看肤色和国籍,而是看能不能真正当自己。在中国朋友面前,我不用解释为什么要给父母打那么多电话,不用解释为什么觉得考试作弊是件大事。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说得真他娘的对。
这让我想起剑桥大学心理学家John Berry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他说,最健康的跨文化适应状态,不是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认同去融入新环境,而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时,学会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化。
你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该怎么处理留学社交这件事?
来,我分享几个实战经验,都是这些年帮助学生搞定社交问题的真实案例。
第一招:重新定义"成功的社交"
2023年初,我遇到个哈佛商学院的女生,典型的"学霸社恐"。她整天觉得自己不够international,因为没参加什么轰轰烈烈的派对。结果某天她给我发来一张照片,是和另外三个同学在图书馆通宵赶due的样子,四个人来自四个国家。
我直接给她打了满分:这才是最自然的社交!
你永远记住,最好的社交都是无意识发生的。那些刻意凑上去要微信(呃,好吧,是Instagram)的互动,十个有八个都尴尬得不行。
第二招:找到你的"利基市场"
2018年我有个学生,在澳国立读传媒,整天愁眉苦脸说融入不了当地学生圈子。后来我发现这姑娘化妆技术特别牛,就建议她去学校论坛上发个帖子,说可以教人化妆。
好家伙,直接起飞。
短短两个月,她就成了学校里小有名气的"美妆博主",不光交了一堆死忠朋友,还接到了学生会万圣节晚会的特效化妆邀请。这不比傻乎乎地去蹭派对香?
第三招:别把"中国人"当劣势
讲个"社恐"逆袭的故事。2015年我一个学生在伯克利读计算机,典型理工男,说句Hi都脸红。结果这孩子靠着一手地道的川菜,愣是在系里杀出了一片天。
每到期末周,他宿舍门口都排着长队:老美等着蹭他煮的担担面,韩国人来讨麻辣香锅的配方,连印度同学都爱上了他改良版的麻婆豆腐(当然是素的)。
这哥们后来和我说了句话:我发现老外是真的喜欢了解中国文化,但前提是你得先接纳自己的文化身份。
高,实在是高!
第四招:学会"战略性社交"
记得去年有个剑桥学生问我:"要不要参加系里每周的pub之夜?感觉挺浪费时间的。"
我的建议是:月初去一次,八九点到,十点走,第二天记得在小组群里发两句:昨晚真开心,下次再约!
为啥?因为这叫存在感管理,让该知道你的人知道你还活着就行。剩下的时间,干点自己真正想干的事不好吗?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要说了:麦哥,你这不是在教我们"高级装逼"吗?
不,这叫"延迟满足"。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和一个2012年的老学生聚会(对,那会儿我刚入行一年)。她现在是欧洲某投行的VP,说起当年留学时拼命想融入外国人圈子的事,笑得直摇头:"要是早点想明白就好了。"
想明白什么?
首先,别把"交外国朋友"当成KPI。
我有个学生在康奈尔读博士,整天愁得不行,说自己朋友圈全是中国人。结果有天我问她:"你实验室里最懂你research的人是谁?"她说是个广东老乡。"那你压力最大的时候,谁陪你熬过来的?"又是两个中国师姐。
我就问她:"这些朋友的value,比那些一起去过几次club的外国同学低吗?"
她愣住了。
其次,要明白一个真相: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social pattern。
2019年我去美国出差,看到个挺搞笑的场景:一群印度留学生在广场上跳宝莱坞舞,周围的美国学生看得目瞪口呆。但人印度学生压根不在乎,该跳跳,该笑笑。
你品,你细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谓成功的留学社交,不是看你认识多少个外国人,而是看你在异国他乡过得舒不舒服。
来看看我那些曾经被家长骂"交友圈子太窄"的学生们,现在都混成啥样了:
-
有在硅谷创业的,团队一半是华人一半是老外
-
有在欧洲做研究的,实验室通讯录里中外朋友各占一半
-
还有回国创业的,现在是某互联网大厂高管,和一堆海外客户称兄道弟
你看,这事就是这么个事。
与其纠结要不要去参加下一个无聊的派对,不如想想自己到底要什么。记住:
一个健康的留学生活,就应该像一顿火锅:
-
有热气腾腾的川味底料(你的文化根基)
-
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多元的社交圈)
-
但最重要的是,你觉得这顿火锅好不好吃
好了,下次有人再问你"为什么总和中国人玩",你就让他来找我。我发誓,我一定让他知道..."社恐"留学生,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文末彩蛋:如果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了好几个认识的人的名字,别忘了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因为我知道,你一定也曾为这个问题纠结过。)
我是麦哥,关于留学这事
我说点大部分人没听过的观点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