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留学生,真不会吃“苦”!

老麦
2025-04-12
5 阅读
留学
职业规划
学术提升
英国留学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说真的,在我从业这13年,最看不下去的就是那些"自我感动式留学"。啥叫自我感动?

图片

举个栗子:一个曾经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很努力,在伦敦一边读UCL,一边去咖啡店打工。每天累得跟条狗似的,还美其名曰"体验生活"、"锻炼英语"。

真是吐了。

这位同学,你要是把打工的时间花在找正经实习上,现在怕是都在伦敦金融城吹着空调数钱了。说白了,留学最难的不是吃苦,而是分清楚该吃哪门子苦。

前两天刚遇到个典型案例。英国某名校的研究生程序,一堆deadline疯狂轰炸,结果有学生非要在这节骨眼上去餐厅端盘子。

理由特别感人:"想体验下英国生活"。兄dei,你花40万来英国,就为了体验下刷盘子的生活?这波操作,狗看了都得摇头。

那你说麦哥,什么才是值得吃的苦?

简单来说,就是能让你在未来职场上有竞争力的苦。我给你掰开了说:

  1. 你花20个小时学做咖啡,最多混个时薪10镑。但你要是花这20小时去研究下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的操作,随便一份实习工资都能甩前者八条街。

  2. 一个UCL的学生,每周花15小时在餐厅打工,月入800镑很知足。殊不知他同专业的哥们儿,人家死磕Python编程,转头就进了摩根大通(JP Morgan)实习,工资是他的4倍。

在我眼里,留学生最大的坑就是把时间浪费在"低配版奋斗"上。

说得直接点:你在伦敦扫厕所和在北京扫厕所,能力提升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把大好青春糟蹋在任何人都能干的活上。

记住一个铁律:你现在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为将来的履历投票。那些真正牛的留学生,从来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差异化的体力活上。

他们在干嘛?且听我给你扒一扒那些真正值得吃的苦...

图片

来讲点干货,什么才是值得留学生去"吃"的苦?

从我给伦敦政经(LSE)一个学生做规划的经历说起。她原本也打算去星巴克打工,但给她做了个简单计算:咖啡店一周20小时,月入700镑。

我说,不如换个思路:你一个月花100镑考个财务系列证书(就比如说CFA一级),再花200请LinkedIn上的业内人士吃个饭,剩下时间全扔在模拟交易上。

一个学期后,她拿着这些"弹药"去高盛(Goldman Sachs)实习,工资直接翻5倍。

不好意思,跑题了。说回正事,我总结了这些年见过的上千个案例,留学期间值得吃的苦,主要是这三种:

第一种:学术打怪升级的苦。

这里不是说让你当科研狂人,而是把专业知识吃得死死的。比如我去年带的一个UCL计算机系的学生,发现AI方向太卷,就反其道而行 - 专攻底层架构。

整整三个月,天天对着Linux系统搞开发,那叫一个痛苦。但等他去微软(Microsoft)面试时,考官直接被他的技术深度震住。Offer拿得那叫一个顺滑。

第二种:专业实操的苦。

举个例子,一个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商科的学生,靠我一个小建议逆风翻盘。

他没事就泡在金融数据库房,天天研究彭博终端。

周围人都以为他魔怔了,直到他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面试中,能跟面试官掰扯期权交易策略,其他竞争者都傻眼了。

要的就是这种"无人问津时的坚持"。现在那些天天喊着"寒冬"的留学生,有几个敢在专业技能上真正下狠功夫的?

第三种:高段位社交的苦。

记得我一个学生在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读书时,每次校园招聘会必到,但从来不是去投简历。

他专门找那些已经在大厂工作的校友聊天,久而久之,建立起了一个私密的校友圈。结果他后来找工作,都不用走普通渠道,全靠这些人内推。

这才是真正的"留学段位"。不是你会几门语言,在几个国家"体验"过生活,而是你在专业领域有多深的沉淀。

记住一个狠话:千万别把"体验生活"当成混日子的借口...

图片

说点不那么漂亮的实话:你以为国外的HR看不出来谁是为了混文凭,谁是真的来提升的?

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学姐给我爆过料:他们每年收到大把留学生简历,但其实第一轮筛选特别简单 - 看实习和个人项目。

那些用餐厅服务员、超市收银员经历占满整页的简历,根本不用细看,直接被刷。为啥?因为这代表你在留学期间,就没认真思考过职业发展。

有个2022年带过的哥们儿,伦敦大学学院(UCL)金融系的。人家课余时间全砸在CFA备考和Excel建模上。

朋友喊他泡吧?不好意思,在研究财报。周末出去浪?抱歉,在做量化模型。

熬了小半年,实习面试官让他现场分析一个并购案例,他直接掏出自己做的估值模型,把对方聊趴下了。

这就是差距。

总给大家惦记着攒钱、省钱,我倒想问问: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投了几万镑来留学,结果把时间全耗在时薪工作上,这买卖真的合算吗?

这些年,我看太多留学生都在"自我感动式"努力:

  • 以为刷盘子练英语很努力

  • 觉得送外卖体验生活很充实

  • 认为端盘子积累经验很上进

麦哥今天把话放这儿:你在国外用国内的努力方式,最后只能收获一地鸡毛。

真正的留学"进化论"是什么?第一,要在专业领域有让人无法替代的深度;第二,要有真实的行业实践经验;第三,要建立起高质量的人脉圈子。

记住,出国镀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是真本事的时代。有人问我:"在国外打工丢人吗?"我说不丢人,但你得问问自己:这份工到底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混日子的遮羞布?

最后说个段位很高的留学生,他在伦敦政经(LSE)读书时,每个周末都做家教。但人家不是教中学生,而是专门教中国来的土豪们投资理财。

一周就赚别人一个月的时薪,这才是聪明人的打开方式。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说要去饭店打工,麻烦你把这篇文章甩给他:别把青春浪费在任何人都能干的活上。要恰饭,也得恰得有技术含量。

记住,混得好的留学生,从来不会跟自己的未来过不去。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