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留学生啊,都不太会‘吃苦’!

老麦
2025-04-13
2 阅读
留学打工
职业规划
英国留学

图片

图片
加麦叔V:maogaot的家长,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
图片
****

一个让我头秃的现象愈发明显 —— 不少留学生正在用"贫困式"打工,消耗着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图片

前两天,我的一位学生顾晗(化名)发来消息:"麦哥,我在伦敦找到份工作了!"

我以为这个在LSE读金融的高材生终于搞到了业内实习,结果这位爷在唐人街餐馆当跑堂,时薪11镑,还美其名曰"我总算有收入了"。

讲真,我差点把手机砸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麦团队帮助过的一位医学生郑雨萱。刚到伦敦时,她也陷入了低薪打工的泥潭 —— 在中餐馆打工。

但在我们的guidance下,她开始了"技能跃迁":先是转战医学主题翻译,接着成为一家NHS诊所的助理,现在已经在伦敦国王学院医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实习。

这不仅让她的时薪从最初的11镑飙升到28镑,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实打实的专业经验。

搞钱,但要会搞。

留学生最值钱的不是你的时间,而是你的"可能性"。

我最近看到一组数据震惊了 —— 2023年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中,有62%的人在餐饮住宿业打工(数据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平均时薪比本地学生低12%。

这些数据背后,是多少人在用"现在能赚钱"为由,把自己困在了低增长陷阱里。

说到执行力,我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case。

我们团队今年帮一位转专业申请UCL医学院的学生做规划,这哥们儿给我整不会了 —— 每天5点起床学习,把所有due都提前一周,最后不光成功转专业,还因为实习表现出众被导师推荐去了大伦敦医院(The Royal London Hospital)实习。

而另一个相似背景的申请者,整天喊着"我太难了",却把大把时间耗在刷短视频、熬夜开黑上。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等到UCL的offer,倒是先收到了学校的academic warning。

图片

前段时间,我在伦敦做职业规划讲座,一个学生的提问让全场安静了:"麦老师,我们专业的学长说,在唐人街打工更容易上手,而且老板也好说话..."

我当场就把这个常见的"舒适圈陷阱"给怼了回去。

来看个鲜活的例子。去年我遇到两个浙大的应届生,都申请了曼彻斯特大学的数据分析专业。

章烨(化名)来英后直接扎进了中餐馆,美其名曰"先养活自己"。而徐阳(化名)则在我的建议下,主动联系了一家伦敦金融城的数据咨询公司,表示愿意从最基础的数据清洗做起。

一年后,章烨还在为了多排几个班和老板斗智斗勇,而徐阳已经转正在做高端客户的数据分析项目,年薪直接起飞到6.5万镑。

更绝的是,他通过工作积累的行业资源,已经拿到了三家金融科技公司的正式offer。

说白了,很多留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跑偏了。

我最近接触到一组数据:2023年在英国读医学专业的国际学生中,毕业后成功获得工签的比例达到82%,而选择在餐饮零售业打工的医学生,这个数字只有19%(数据来自英国内政部)。

这个差距说明什么?专业相关的实践经历,才是真正的"含金量"。

在我从业这些年,看到太多学生为了省事,把大把时间浪费在"重复性劳动"上。

记得去年有个学医的孩子,在利兹教学医院做文员,朝九晚五,看似很体面。但我问他:"你每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答案是整理档案、接听电话、预约病人。

这哥们儿后来上学都精力不济,眼看着作业一个个交不上,实验课全靠队友。我直接给他整了个reality check:你现在的工作,跟你的职业发展有任何关联吗?

最后在我们团队的帮助下,他转去了医院的临床研究部门实习,虽然工作强度大了不少,但每一分付出都在为未来铺路。

有人说,麦哥你这不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吗?工作不就是赚钱吗?

图片

不是,工作从来都不仅仅是赚钱那么简单。

还是拿医学专业来举例。最近我遇到个厉害的案例,在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读医的梁佳(化名)。

这姑娘厉害在哪?她在一年级就精准规划了自己在英国的发展路径:先在NHS诊所做医疗翻译,积累了半年经验后,主动联系教授,参与了一个关于亚裔移民健康状况的研究项目。

现在她已经成为项目的核心成员,不仅每周都能和各科室的主治医生一起查房学习,还通过项目认识了好几位行业大牛。

最关键的是,她现在的收入是在NHS诊所时的三倍,而且每一分钟的工作都在为她的履历增值。

去年我们团队帮助过一批留学生做职业规划,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那些工作两三年后能达到年薪七万镑以上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 —— 他们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建立专业影响力。

不是简单的打工,而是真正地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路。

记得我在伦敦遇到的一位老学长说过:"在英国,你不能只看到那个时薪15镑的标签,而要看清这份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这话在我从业13年的经历中得到了太多印证。

最后我想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留学生说:

你们手里握着的不只是一张Tier 4学生签证,而是一张通向更大世界的门票。在打拼的路上,与其把时间耗在低水平重复的工作上,不如:

  1. 主动出击:去找那些和你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哪怕一开始只是做最基础的工作;

  2. 建立差异化:用专业技能,而不是用廉价劳动力来为自己代言;

  3. 放大优势:把实习经历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每一份工作都成为你未来发展的助力。

这就是我理解的"高级的苦"。

它不是让你去自我感动,而是让你在奋斗的路上走得更有方向。

正如我一位当年在剑桥读书的学生说的:"在留学这条路上,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未来。

要么坐在图书馆里考虑怎么点技能树,要么坐在餐馆后厨里考虑怎么多排一个班。"

选择权在你手上。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