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最怕听这三句话,看完我气到摔手机!
最近收到一个学生的微信,说我"老麦你咋都是说真话,一点都不带哄人的"。
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在我从业13年里,带过的每个学生都知道,麦哥从来不画饼。
你们不觉得奇怪吗?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大家捂紧钱包不敢大手大脚,但在教育投资这个赛道上,热度反而蹭蹭往上涨。尤其是留学市场,那真是在寒冬里愣是整出了一波热潮,搞得我这个老留学人都有点懵。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我要说点可能不太讨喜的真相。写这篇文章前,我还特意翻看了几个曾经带过的学生案例,怕一时上头说得太刺激——但最后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第一个真相:留学不是你的翻身术!
我知道说这话有点扎心。就在上个月,还有个学生问我:"麦哥,我成绩一般,但要是去UCL读个硕士,是不是就能在伦敦找到金融大厂的工作?"
说真的,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忍不住想叹气。要真有这种能让你一夜逆袭的法门,那伦敦金丝雀码头的那群banker早就被挤爆了好吗?
来看个真实案例。去年我遇到一个学生,我们叫她莫羽吧。莫羽本科是国内某211高校经济系,成绩中等,但一心想着通过一张UCL的文凭实现"阶级跨越"。
结果去了才发现,UCL商学院那帮同学,人家学历圈子资源都是要啥有啥。networking?人家聊的是家里在迪拜的房产。实习?人家爸妈一个电话就能内推high tier投行。
最后莫羽花了200多万,倒是如愿拿到了UCL的文凭,但求职依然卡在各大投行的简历关。
你们别看短视频上各种留学逆袭的story,那都是极少数。就像你刷到网红爆火,你以为人人都能当网红?现实哪有那么多神话。
我跟你说实话,现在不管是去Harvard还是LSE,就业市场都已经卷到头秃。那些光环看着美,但真正能让你在就业市场上站稳脚跟的,还得是真本事。
我这些年见过最惨的,就是那些觉得"只要去了好学校就能改变命运"的学生,最后不是家里掏空积蓄,就是背着一身学贷,然后发现reality真的好残酷。
有人可能要说,那新兴专业总还有机会吧?确实,比如AI、可持续发展、ESG这些赛道,现在风口确实不错。但你得想清楚,你真的准备好了在这些领域跟全球精英掰手腕了吗?
而且你知道吗?很多家长找我规划的时候特别纠结排名,恨不得把QS前50的学校能报的专业都报一遍。但我要说,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刷排名已经不是制胜法宝了——你的职业规划、你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真相:高学历≠高回报!
前两天遇到个学生,本科上海财经的,成绩不错,找我咨询念个研会不会锦上添花。我问他"你为啥想继续读?"这位少爷愣是憋了半天,憋出一句"别人都在读啊"。
我直接笑晕在办公室。兄弟,你这理由也太real了。不过说真的,每年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别人都读我也读"、"多个学历总是好的"、"读完再说吧"。结果呢?读完了,啥都没规划,除了多个offer和一堆rejection,啥都没得到。
来,我给你们爆个料。我一个去年带的学生,就叫他阳哥吧。人在伦敦读完硕士回国后,进了某知名券商,月薪2万5。看着不错?且慢。他那个硕士连学费带生活费烧了180万。
这么一算,投资回报周期得多久?更别提他那个专业方向还是个夕阳产业,整个券商都在裁员,年底能不能保住饭碗都两说。
我记得有一年,一个想跨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找我规划。他之前在BAT做区块链研发,年薪都40万+了。非要去英国读个金融硕士,美其名曰"提升下限"。我说哥们儿,你这不是提升下限,是把自己的上限给锯了。果不其然,毕业一年多了,现在还在某城商行当柜员,天天被KPI支配的生活不要太happy。
你们可能觉得麦哥说话太直,但我从业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本可以顺风顺水的职业生涯,硬是被一个不合时宜的留学给搞砸了。特别是那些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动不动就想通过留学来个职业大转弯,这种操作风险系数简直高到Red Bull都不敢赞助。
现在你去看那些搞建筑、化工、传统金融的,多少人在转码?多少人想往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方向转?但问题来了,你有没有想过,等你念完书出来,这些赛道的红利期是不是已经过了?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大家都说金融工程最香。结果呢?现在华尔街那些quant岗位,都快被物理博士给卷烂了。你一个半路出家的,凭什么跟人家比?这就好比你看别人打王者荣耀很6,自己二十级号就冲上去solo,这不是找虐吗?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麦哥,到底要不要继续读?"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对自己的发展路径很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那继续深造没问题。但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觉得"大家都读我也读",那真的,还不如把这两年时间投资在提升实战能力上。
毕竟,你总得明白一个道理:读完书,你该卷还得卷,该秃还得秃。学历充其量是敲门砖,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还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真相:跨不出那一步,就别怪生活对你不温柔!
说个扎心的事实:最近几年,我这边每隔一阵子就会收到一些咨询。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本科出国镀了金,回国两三年发现水土不服,现在想再冲一把。
去年有个女生,我叫她天悦吧。本科UCL毕业,回国进了四大,天天加班熬成大熊猫,一年下来连续跳了三次槽。最后熬不住了,又跑来找我,说想再去英国读个硕士,顺便找机会留下。
我问她:"当初为什么要回来?"
她说:"家里觉得英国机会少,让我回来发展。"
这种案例我见太多了。明明当初已经站在国外的赛道上,结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又退回了原点。现在想再出去,哪有那么容易?年龄大了,各种门槛也高了,社会成本更别提了。
所以我给想出国的同学一个建议:想清楚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真的想在国外发展,那就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好这个目标。别总想着给自己留后路,有时候,路太多反而会害了你。就像我之前一个学生说的:"麦哥,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在伦敦找工作时太瞻前顾后,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
说到底,留学不是你的救命稻草,它最多就是一张入场券。但入了场,后面怎么打,还得看你自己。
这些年带过的学生里,混得最好的往往是那些目标特别清晰的。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清楚自己不要什么。比如我前年带的一个学生,本科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成绩一般,但人家规划得明白:先去UCL读个AI硕士,实习期就开始投Fintech的简历,现在在伦敦一家创业公司当技术主管,生活得有声有色。
反观那些总是犹犹豫豫的,要么在国内蹉跎了几年又想出去,要么在国外待不住又想回来,最后两头都是一地鸡毛。这种摇摆,既浪费时间和金钱,更消耗你的人生机遇。
记住啊,留学这事儿,钱不是最关键的(当然你得有钱),关键是你得想清楚:
-
你为什么要出国?
-
出国后你想要什么?
-
为了这个目标,你准备付出什么?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答不上来,那不管你去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最后多半会陷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尴尬境地。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留学不是你的翻身仗,它顶多算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你能走多远,还是得看你自己。别总指望一纸文凭就能改变命运,要改变的是你的眼界、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留学真正的价值。
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留学改变的不是你的人生轨迹,而是你看世界的角度。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参不透,那不管去哪个名校,最后都跟在家门口遛弯差不多——看似走了很远,其实原地打转。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三个真相。可能不太好听,但都是这些年带学生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心得。希望每个准备出国的同学都能想明白:你要的是镀金还是真金?
毕竟,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明明可以靠实力,为什么要靠学历?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