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至暗时刻:地方选调大门突然关闭,哈佛毕业生沦落基层!
说真的,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留学顾问,我是真没想到局势会急转直下。
这不,前两天一位学生给我发来消息:"麦哥,惨了,准备考选调,一上系统就看到留学生不得报考!"
这位毕业于剑桥的高材生,把我"整不会了"。查证之后,还真是个大瓜 —— 2024年开始,从全国多地传来重磅信号:各省市选调纷纷开始对留学生说"拜拜"。
广东这波操作最狠。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2025年度的选调生招录范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统统踢出局。
这操作给我看愣了,这些可都是QS排名前50的顶尖高校啊!
山东这个考公大省也不甘示弱,2025年定向选调和常规选调把海外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河北、河南等多省也都收紧了留学生的选调通道。
别以为只有二三线城市这么玩,北京这个"首善之区"也跟上节奏。2025年北京选调,海外留学生直接出局。
就连号称对留学生最友好的"优培计划",现在也要求海外名校硕士必须本科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
有学生来问我:"麦哥,你给说说,是不是哈佛剑桥都不如国内双一流了?"
我摇摇头,这事哪是这么简单。在我从业第12个年头(2023年),曾经碰到一个学生,斯坦福博士,结果去安徽一个18线小县城报考公务员。当时我还调侃他:"你这是要把'镇'治好,才能治天下啊!"
但现在想想,这或许就是个信号。最近这两年,我接触的学生里,报考基层公务员的海归越来越多。
哈佛硕士考杭州余杭区教育局,伦敦政经的高材生报个街道办...你说这是为啥?
得,我先按个暂停键。选调收紧这事儿,背后的故事可多了去了。
上回说到选调生收紧,很多同学觉得是个突发事件。但从我2011年入行到现在,一路看过来,这事儿早有端倪。
我记得2022年,有个在伦敦政经留学的学生问我:"麦哥,听说国内国央企开始嫌弃一年制硕士,这靠谱吗?"当时我就说,水往哪里流,风往哪里刮,得关注背后的逻辑。
拿中国华能来说,人家明确表态:"2024年入学的港澳地区、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纳入2025年招聘范围。"这哪是嫌弃,这是明着说"不约"。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前几年还在调侃它"点击就送offer",现在呢?把香港一年制硕士的简历"泡池子"—— 简历照收,该面试面试,就是不给offer。这操作,可以说是把"温柔拒绝"玩明白了。
从数据上看,这种转变一点都不意外。教育部统计,1978-2019年间,中国累计有656.06万留学生,490.44万完成学业,423.17万选择回国。光是2021年,回国人数就破百万,创了历史新高。
说句扎心的话,都2024年了,"海龟"早就不是稀缺物种了。反倒是国内高校这些年的崛起,真把我惊到了。国内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大学生规模直接起飞到了2.5亿。
2025年应届生更是要破1200万,这数字,啧啧...
再看看留学费用,那真是一年比一年吃香。斯坦福2024-2025学年的学费涨幅5.5%,食宿费涨7%,一年花销87225美元(差不多63万人民币)。
布朗大学也来凑热闹,本科学费涨4.5%,研究生更是各显神通地涨。
前两天有个学生家长跟我感慨:"当年送孩子出国,以为镀个金就能当高管,年薪百万。现在倒好,一年制硕士反倒成了'案底',这钱花得真不值。"
我寻思着,要说这钱不值吧,也不尽然。关键是怎么花,去哪花。作为一个带过无数学生的老留学顾问,我得说说这背后的门道了。
说真的,每当有学生纠结"留学还值不值"时,我总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是冲着镀金去的,还是真想学点东西回来?
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见过太多人为了曲线救国选择一年制水硕。殊不知,这条路现在已经被玩废了。
就说今年遇到的一个案例,某985高校毕业的学生花70万去读UCL一年制硕士,回国后简历石沉大海,最后只能考家乡的区级事业单位。
但转机总是存在的。前几天我刚带的一个学生,美国商学院毕业,专门研究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这孩子不跟风不盲从,真扎实地啃了两年技术。现在好几家大厂抢着要,年薪double也不心动。
你要问我现在留学生最该往哪走?我的建议是:
其一,别跪着要选调了。现在多省收紧选调,与其把宝压在这上面,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就拿上海来说,近5年引进的留学人员超13.5万,创办企业6000多家。人家为啥不找体制内"铁饭碗"?还不是因为有真本事。
其二,留学要下真功夫。现在国内双一流建设搞得风生水起,你花60万去混个水硕,还真不如老老实实读个国内研究生。
我的一个学生去年从普渡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现在在深圳某独角兽公司当技术总监,人家凭的是真本事,不是镀金。
其三,转变择业思路。留学生扎堆北上广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据猎聘最新数据,上海的吸引力占比28.4%,差不多等于北京、深圳、广州之和。
但我建议大家往新兴城市看,比如成都、杭州、西安这些地方,不少人才计划开出的条件,比一线城市还诱人。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问我:"麦哥,你说我是该选UCL的一年制金融硕士,还是选康奈尔两年制的数据科学?"
我直接怼他:"你是想花60万买个镀金的title,还是想花100万学点真本事?"
最后这位同学选择了后者,现在在某头部券商做量化研究,年薪70万起步。这不就结了,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说到底,留学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为了镀金,而是要在国际视野里找到自己的价值。选调收紧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本来就没想清楚为什么要出国。
哦对了,还有个好消息要说 —— 最近接触的几个500强企业HR都透露,明年会专门为海外应届生开放更多技术岗和管理培训生项目,特别是AI、生物科技这些领域。所以,关上的永远是水硕的门,敞开的永远是给有真本事的人的窗。
看到这儿,如果你还在留学规划的路上,不妨给自己提个问题:你是冲着镀金去的,还是真想在国际赛道上跑出自己的路?
答案,你懂的。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