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快要哭了?选调生政策变天,海归们慌了!
最近我的微信都要炸了,一堆学生和家长来问:"麦哥,听说国企央企不认一年制海外硕士了?""老麦,我家孩子刚申请了英国硕士,这是不是打水漂了?"
作为从业13年的老兵,我先给大家泼盆冷水:别被那些"震惊体"标题忽悠了。我刚找几个在国企HR部门的老学生核实过,根本没这回事。
现在的情况是,国企招聘名额整体收紧了,内部消化的多,外部放出来的少,这才是真相。
说到这儿,我想起前两天遇到的一个案例。我一个叫安然的学生,UCL金融系毕业,回国后硬要去央企面试。
结果人力部门直接给她说:"你这么好的背景为啥要来我们这儿?外资投行不香吗?"
这让我想起2016年,也就是我从业第5年时遇到的另一个学生。他从LSE毕业后,放着高盛的offer不要,非要回国考公务员。
我当时就说了句:"兄弟,你这不是拿着火箭去送快递吗?"
现在的就业市场,确实比以前卷了。但问题不在于你是不是一年制硕士,而在于你选对赛道了没有。
我见过太多留学生回国后,非要往"铁饭碗"里钻。这不是把自己的优势都糟蹋了吗?
有数据显示,2023年英国留学生回国后,在四大、投行和科技公司的就业比例达到45%,平均起薪比国内应届生高出30%。
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对海外人才的认可度依然很高,关键是你要找对赛道。
记住一句话:留学最大的价值,不是那张文凭,而是你在国际化环境中建立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格局。
如果你回国后,第一反应是找个稳定工作,那真的是高射炮打蚊子 - 大材小用啊!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扒一扒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真实地位。
有些人总爱说"海外水硕不行",我直接给你甩个数据:2023年国内985和211的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不到6%,而海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人才占比也就9%出头。
你们算算,加一块才15%,这就是所谓的"天花板"人群。
而且这个比例里,有相当一部分985、211的优秀学子也选择了出国深造。
就拿我2021年带过的一个复旦学生来说,放着国内某头部券商的offer不要,非要去英国读金融,回来后直接空降某外资行VP职位,年薪直接干到了7位数。
现在市面上确实有一些留学生找工作难,但你得看看是什么原因。我最近接触到一个案例,伦敦大学学院(UCL)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回国后投了20多家互联网公司,愣是没收到几个面试。
后来我一看他的简历 - 好家伙,全是实验室项目经验,一个实习都没有,这不是自己给自己设障吗?
反观另一个案例,一个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在读期间就疯狂找实习,LinkedIn上各种撩HR,最后在伦敦某投行实习了3个月。
回国后,简历往出一投,字节、美团、高盛轮番来邀请,最后年薪谈到了50w+。
所以啊,现在不是海外学历不值钱了,而是市场更看重你的综合实力。一年制硕士怎么了?
你这一年要是真能把握住,该实习实习,该考证考证,该建人脉建人脉,出来照样香得很。
我有个学生去年从华威大学毕业,在英国某四大实习了3个月。回国后本来想进外企,结果被某央企的海外业务部门挖走了。
为啥?就因为他在英国积累的行业经验和人脉,正好能对接央企的海外项目。这不就是把短板变成了优势吗?
说到这儿,我得给还在纠结的同学们几个实在建议。
第一,别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一年制"这种表面问题上。我问你,你觉得HR会闲着没事去数你上了几个月学?他们更关心的是你这段时间里干了啥。
举个例子,前两天我遇到一个爱丁堡大学的学生,她在一年里除了学习,还参加了创业比赛,带队拿了全英第二。
回国后,某知名VC二话不说就要了她。为啥?人家看中的是她展现出来的领导力和创新思维,谁管你是一年制还是两年制?
第二,要学会"借势"。英国高校的校友资源其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惜很多人都没用好。
我有个学生在伦敦政经(LSE)读书期间,光顾着刷题,结果错过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友活动。毕业后才追悔莫及,发现好多同学通过校友会直接找到了工作机会。
第三,别把自己框死在传统思维里。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机会多得是。
我最近指导的一个学生,从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没有急着回国,而是远程接了国内某大厂的海外项目。既能在英国积累经验,又能维持国内连接,这不比死磕传统求职路子强?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当前这个时代,与其纠结学制长短,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
我见过太多人,天天焦虑"学历贬值",却不知道市场最稀缺的,从来都不是学历,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行业论坛,遇到好几个猎头老朋友。他们现在最头疼的是什么?是找不到既懂专业、又懂全球视野的人才。
你说这不就是留学生的优势吗?关键是你得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
所以,与其整天纠结"一年制硕士是不是不值钱了",不如问问自己:"我这一年,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
如果你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那不管是一年制还是两年制,都不会影响你的发展。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就业市场上,没有所谓的"性价比不高"的学历,只有没用好的机会。
希望每个留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海外求学的经历变成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