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骂留学生水,可能连他们的学校名字都读不对!
"看看,又一个出国镀金的"
这话我在从业13年来听过太多次。每当我看到有人随意给留学生群体贴标签,我就忍不住想说:兄dei,你是不是对留学生有什么误解?
今天,就让我用几个真实case,和铁打的数据,给大家剖析一下这些年来我遇到的留学生们。顺便爆点料,让你看看所谓的"镀金"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相。
秋雅是我2021年带的学生。这姑娘厉害了,从加州某文理学院录取到手开始,就成了她们高中的传奇。要知道,在美国top文理学院里能看到中国面孔的,还真不多。这里面的故事,我得好好说道说道。
结果呢?刚放暑假回国,就被各路亲戚支配了。
"文理学院?那是什么学校啊?""加州?不会是野鸡大学吧?"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秋雅只能干笑。你说这事儿搞笑不搞笑?人家正儿八经的顶级文理学院,在国内反倒没人认识。
我记得当时看到秋雅发来的消息,都想笑:这位同学,要不我给你写个PPT,主题就叫《为什么你们都不认识我的学校,但它真的贼牛》?
再说说我前年遇到的思涵。这位富二代同学可有意思了。来找我时,她爹都给安排好了 - Chanel包背着,手上焊着某品牌最新款,一看就是含着金钪匙出生的。但你们猜怎么着?这位大小姐硬是把每节课都当final来上,due要掐着点交,paper写得那叫一个认真。
有人说:"这种富二代还不是去镀金的?"啧啧,你们是不知道,人家在美国那边熬夜赶due的样子,跟普通学生有啥区别?该头秃的时候一样秃。
最绝的是,她在社交平台分享留学日常,底下评论炸了:"某某家的大小姐,学习可别太认真了,多不符合人设啊。"讲真,看到这些评论的时候,我都替某些人脸红 - 原来在你们眼里,有钱人就不配好好学习?
说到学习,我得给你们爆个料。去年我遇到个学生,在美国中部某大学读本科。这哥们儿选了两门GE课、一门写作课,还有一门专业课。期末成绩出来:三门A,一门A+。
在外行看来,这不就是水课混混就能拿的分数吗?但内行都懂:在美国大学,93%才能拿A,97%才能拿A+。这成绩的含金量,懂的都懂。
麦哥我啊,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种外行对内行指手画脚。既然今天话匣子打开了,那咱就继续聊聊其他几位学生的故事...
还有一位学生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去年找到我时候,他家刚卖掉一套房子凑留学费。这事儿我得说道说道。
怎么说呢,帮人规划留学这些年,遇到不少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出国。有人说这不理智,我倒觉得,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机会的父母,才是最懂教育投资的。
这位学生来美国第一周就给我发消息:"麦哥,我算了下,一个三明治要60块人民币,我觉得我可能撑不下去了..."
我就说:"兄弟,你这思维得转变。在美国就用美元思维,你这天天换算人民币,不得把自己愁死?"
后来这孩子学聪明了,课余时间找了份学校实验室的Lab Assistant工作,一边打工养活自己,一边认真读书。现在混得风生水起,每次跟我视频都笑得见牙不见眼:"麦哥,我都开始教别人省钱了!"
还记得前年一个女生,理科特别厉害。从小被说"女生学理科没出路",愣是顶着压力考上了美国名校理工科。毕业的时候,作为荣誉毕业生,GPA高得吓人。
结果你猜怎么着?还真有人在网上质疑她:"国外水课拿高分有什么了不起,来国内考试试?"
这话我听着就想笑。在我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看来,国内外教育各有千秋。非要比个高低,那不是闲得慌吗?
最绝的是有人私信让她现场解题证明实力。我就纳了闷了,你见过哪个哈佛毕业生被要求当场证明自己会微积分的?
说到这儿,最近又遇到个有意思的案例。有个在美国待了7年的留学生,说话确实中英文开始混着用了。比如说"我这周要交三个due",或者"这个project太难了"。
结果被国内朋友嘲笑:"你这中文都忘光了吧?"
我就想说:"老铁,你刷抖音的时候,怎么不嫌弃自己天天说'yyds'、'绝绝子'呢?"
在国外待久了,语言互相影响很正常。何况在学术场景下,有些英文词汇用中文反而表达不准确。这事儿真不能太较真。
说实在的,我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留学生好像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野鸡大学"、"镀金"、"水课",这些词从某些人嘴里说出来是那么顺口,但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生的人,我得说说我的观察。
数据会说话:2023年美国大学前50名的中国留学生,平均GPA达到了3.85,近40%的人在学期间就获得了业内顶级公司的实习机会。这些数字背后是多少个挑灯夜读的日日夜夜,又有谁知道?
我见过凌晨三点还在赶due的"富二代",也见过一边打三份工一边保持全A的"普通人"。见过被各种stereotypes打击却依然坚持的学霸,也见过明明手握名校offer却被亲戚嫌弃的无奈。
有人说现在的留学生都水,我倒觉得这话听起来比较水。
最近一个学生问我:"麦哥,你说我们这些留学生到底是不是混日子的?"
我的回答是:"你看看现在硅谷、华尔街那些顶级公司里的华人精英,人家当年不也都是留学生出身?成功永远不会辜负那些真正努力的人。"
说真的,我特别想对那些正在海外拼搏的留学生说:
别在意那些不懂你的声音,他们的质疑从来不是你退缩的理由。
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硅谷科技公司的会议室里、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交易室中,哪里没有我们中国留学生的身影?
留学从来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它确实是一条值得走的路。那些被人云亦云的"水",又何尝不是你们在异国他乡披荆斩棘的见证?
最后,我想说,接纳不同,理解差异,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与其坐在岸边指点江山,不如实实在在地为那些追梦的年轻人加油打气。
毕竟,每一个在异国他乡奋斗的身影,都值得我们尊重。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