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正在成为最贵的韭菜!
这几天,一个数据让我震惊不已。
2024年初,我收到一位从业13年来共事过的美国某TOP30商学院招生官的数据反馈:相比去年同期,中国学生的申请量再次暴跌30%。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2019年时的盛况 —— 那会儿光是一个二月,我就接待了37位奔赴美国名校的学生。再看看现在...
说真的,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出国的老人,我是真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但数据不会撒谎。美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生从疫情前的37万人,到2023年硬生生跌到了29万。而印度趁虚而入,去年赴美留学人数暴涨35%,离干翻我们只差2个百分点。以这个势头,今年怕是要改朝换代。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连清北这对顶级选手都扛不住了。2023年最新就业报告显示,清华的出国深造比例已经从疫情前的15.3%跌到7.9%,北大也从14.8%跳水到8.7%。这跌幅,属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记得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的时候,遇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家住杭州的安清(化名)当时正在复旦读大三,TOEFL 107分,GPA 3.85,还有两段顶级投行实习。按往年标准,这份简历冲击美国TOP15商科那是手拿把掐的事。结果呢?被梦校拒了不说,最后连TOP30的保底校都悬了好几个月。
这事给我整不会了。直到后来和几位招生官深聊,才算搞明白 —— 现在的留学圈,早就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赛道了。
且不说中美关系这个宏观层面。光是说钱,一年的花销就够呛 —— 学费10-15万美金,再加上房租和生活费,至少得准备25-30万美金。按现在的汇率,那就是180-220万人民币。
前两天约了个老朋友吃饭,他家孩子正在美国读本科。一顿饭他叹了得有十次气:"麦哥,你是不知道,光是今年的学费,就比去年多出了3万美金。这汇率一贬值,我这心在滴血啊!"
但说实话,这都不是最致命的。真正让我坐不住的,是近期和一批2019-2023年出国的学生聊天后发现的新问题...
最近这一年,我遇到好几个回国求职的学生,情况都不太乐观。去年九月,我一个2018年带去UCI的学生燕筱(化名)回国后,投了300多份简历,面了20多家公司,最后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公司落了地,月薪1万出头。
要知道,这姑娘当年可是我从业第7年遇到的尖子生,UCI计算机系毕业,实习经历满满当当的。按理说,海归大数据工程师这个身份,随便也能在一线城市拿个25K起步吧?
结果呢?她苦笑着跟我说:"麦老师,现在哪还有那么多好机会。我投简历的时候,HR直接说他们更倾向招应届生,说我们这些留学生要价太高,还需要重新适应..."
这事给我整懵了。但仔细一查,发现还真不是个例。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们国内应届生规模达到1158万,创历史新高。加上8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人才市场简直成了修罗场。更要命的是,很多企业最近两年都在压缩成本,招聘名额大幅缩水。
有意思的是,我最近做了个小调查。在2023年回国的100个海归学生中,有73个表示"如果重来一次,会慎重考虑是否出国"。原因无非是:花费太高、就业不理想、性价比越来越低。
那现在留学的成本到底有多高?我给大家算个明细账:
以美国TOP50商学院为例,2024年的实际支出是这样的:
-
学费:约45-55万/年
-
房租:约15-20万/年(纽约、湾区要翻倍)
-
生活费:约12-15万/年
-
保险等其他:约5-8万/年
两年下来,保守估计得准备200万人民币。
记得去年年底,我一个2015年带去的学生(那会是我从业第4年)给我发消息说:"麦哥,你知道吗,我爸的公司最近裁员,我在这边念研究生的钱可能要断了..."这种情况,在最近一年里我已经遇到4起了。
但说实话,最让我揪心的不是这个。真正要命的是....
最致命的是整个留学的性价比正在发生断崖式下跌。
2022年底,一个让我触目惊心的数据:某头部人才市场统计显示,超过40%的海归薪资水平还不如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生。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还不到15%。
是的,你没看错。重金买来的"洋文凭",现在连国内大学都可能比不过。
我在2013年(那会刚从业第2年)就遇到过类似的苗头。当时我带的一个浙大学生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的USC录取,最后选择了浙大的保研。现在他在某互联网大厂当P8,年薪Top 2%。
但我必须说明,这并不意味着留学就没价值了。恰恰相反。
在我13年的职业生涯中,经手过2000多个留学案例。那些真正从留学中受益的学生,往往具备这几个特点:
-
目标明确: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获取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
规划清晰:了解目标院校的强项,确保与职业发展匹配
-
财务合理:家庭经济能力与留学支出相匹配,不会造成过重负担
拿我2020年(从业第9年)带的一个学生来说。他本科是南开的计算机专业,GPA不算顶尖,但他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他选择了CMU的人工智能专业,因为他看准了AI的发展前景。现在?他在OpenAI工作,年薪...反正是个能让人眼红的数字。
所以现在想出国的同学,我给几个建议:
-
要有"ROI思维" 不要一味追求名校情结。现在很多二三线的优质院校,性价比反而更高。去年我就成功帮一个学生申请到了克莱姆森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专业排名全美前30,但总花费还不到名校的1/3。
-
差异化定位很重要 别总盯着商科、计算机这些热门专业。我最近特别关注的是一些新兴交叉学科,比如可持续能源与环境科学、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结合等。这些领域竞争没那么激烈,未来发展空间反而更大。
-
提前布局很关键 现在申请难度这么大,如果本科就想着读研,建议从大一就开始准备。比如多找几个含金量高的实习,GPA要有竞争力,还要有一些能体现个人特色的科研或竞赛经历。
说到底,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在我看来,现在这个"寒冬",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 它逼着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我为什么要出国?我能从中得到什么?这笔投资值不值得?
记住,选择永远大于努力。与其盲目追随留学大潮,不如静下心来好好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这可能是我从业13年来,感受最深的一点。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留学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重要的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想去向何方。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