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听力7分学生,在英国课堂上直接崩溃了!真相太意外了!
"雅思听力7分,去英国上课肯定稳了吧?"
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顾问,我都记不清有多少学生带着这样的自信来咨询我。
可真实情况是,每年我都要收到一堆海外"求救"信息 - 什么"教授口音重得像在嚼口香糖"、"ppt读都读不完"、"seminar被欧美同学怼得直想退学"。
就在上周,我刚收到一个2023年去利兹大学读金融的学生消息:"麦哥救命!我课听不懂啊,professor那个苏格兰口音简直是在rap..."
这孩子雅思听力7.5,结果第一节课就被教授的"苏格兰说唱"给干懵了。
说真的,在英国课堂吃瘪的不只是中国学生。
记得去年我一个印度来的学生,托福听力29分(满分30),结果第一次group discussion完全跟不上节奏,给我发语音的时候都快哭了:"为什么他们讨论market analysis的时候要一直提Love Island这个综艺节目啊?"
看到好多人准备24fall入学,我觉得是时候给大家来个"避坑指南"了。
今天就给各位扒一扒,为什么你以为的"英国留学听力无压力"可能是个巨大的错觉,以及作为过来人我有什么实战建议。
首先我要说,这事真不能怪你雅思考得不好。要知道,雅思听力考试跟实际课堂完全是两码事。
考试里那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标准的英式发音。可现实中呢?我先给你算算英国高校教授的"成分":本地老师就有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种口音,再加上意大利、德国、印度等国际教授,这简直是联合国开会。
更要命的是,课堂上的语言环境远比雅思复杂得多。
一堂课下来,你要应付:教授讲课、同学提问、小组讨论、即兴发言...而且内容都是专业词汇,语速那叫一个快,经常还夹杂着梗和段子。
要说最让我头秃的案例,就是去年在曼大读传媒的芯月(化名)。这姑娘雅思听力8分,结果第一次group project差点没社死。
就因为不知道同学们讨论的"tea"不是茶,而是八卦的意思,憋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为啥大家在讨论受众分析时要聊"最近有什么tea"。
看到这儿,我猜已经有人慌了。别急,作为一个帮过上千名学生适应英国课堂的"老江湖",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些实战经验...
说到适应英国课堂,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英国教授对迟到的"零容忍"态度。
我记得在13年刚开始做留学咨询时,就遇到过一个典型案例。伦敦政经的史密斯教授,那可是出了名的"时间管理狂魔"。
一个我之前带过的学生琳琳(化名)迟到3分钟,直接被拦在了教室门外,还被点名批评说"Punctuality is a form of respect, not just to me, but to all your peers."
但有趣的是,我发现英国教授的这种"强迫症"级别的时间观,反而帮了不少中国学生。
就拿去年在爱丁堡读金融的阳阳来说,这孩子在国内那可是"踩点王",但被苏格兰教授训过一次后,整个人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 "麦哥,我现在上课都提前15分钟到,反而有时间预习slides,听课轻松多了。"
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各国教授的教学风格差异。之前我一个学生在伯明翰读商科,遇到一位意大利籍的马可教授。
这位教授上课特别有意思,讲到兴奋处就开始用手比划,走来走去,像是在表演一出话剧。
学生们起初还挺不适应,但慢慢发现这种富有激情的授课方式特别容易记住重点。
但说实话,所有"惨案"里最惨的还得是全英文授课带来的挑战。
这不,上周刚有个在KCL读Marketing的学生跟我抱怨:"麦哥,我都快疯了,教授上课语速像是在参加rap比赛,我记笔记手都抽筋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去年的案例。有个华威大学的学生,上课前看了我的建议,开始提前15分钟到教室。
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本地学生会趁这个时间跟教授闲聊,聊的内容从Brexit(脱欧)到Premier League(英超)都有。慢慢地,他不仅适应了教授的口音,还学会了不少地道的英式表达。
这就提醒我们,适应英国课堂不只是听力的问题,更是一个全方位融入的过程。
记得有个UCL的教授跟我说过:"We don't just teach knowledge, we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intellectual exchange."这话可把当时在场的留学生听懵了,但这恰恰道出了英国教育的精髓...
说到知识交流,就不得不提英国那堪称"变态"的阅读量。你以为雅思阅读考试难?那是你还没见识过教授发的reading list。
就在上周,我一个在爱丁堡读传媒的学生给我发来求救:"麦哥救命!一周要读12篇论文,都是30页以上的academic paper,我感觉自己要秃了..."这让我想起2011年刚入行时遇到的一个学生,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觉得我被reading list打败了。"
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不过作为过来人,我得说点实在的。那些动辄几百页的reading list,教授也知道你不可能全读完。
关键是要学会"弯道超车"。去年我指导的一个LSE的学生就掌握了"神技":先读conclusion找重点,再定位关键章节精读,最后速览其他部分。
这波操作直接把周阅读时间从40小时砍到15小时,期末还拿了distinction(优秀)。
但最狠的还是seminar(研讨课)。我有个学生去年在格拉斯哥上课,那个场面简直叫一个惨烈。
教授随机点名让你总结某篇论文,欧美学生那叫一个积极,东亚学生集体沉默...搞得教授后来专门开了个讨论课:"Why Asian students are so quiet in class?"
这事让我想起一个在伦敦国王学院的案例。之前带过一个学生林琳(化名),发现一个神奇现象:基本每次seminar开始前10分钟,教室里就会有几个意大利和西班牙学生在"激情辩论"。
一开始她还以为人家吵架,后来才发现这是在预热讨论话题。她学着也提前到,光是听那些辩论就让她的专业词汇量蹭蹭往上涨。
但说真的,最让我头大的是那些"变态"的跨学科阅读要求。我记得去年在华威读金融的一个学生跟我抱怨:"为什么讲金融危机要让我们读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论文?这不是专业课吗?"
这时我就要祭出一个"杀手锏"级的建议...
我一直跟学生说的"杀手锏"其实很简单:要把英国课堂当成一场strategic game(战略游戏)来打。
记得前两天,我那个在LSE的学生给我发来喜报:"麦哥!我终于在seminar上battle赢那个说话贼快的美国人了!"
这让我想起当年刚开始给留学生做咨询时的一个建议: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话说回来,适应英国课堂真的需要一套完整的strategy。我现在给学生设计的"生存指南"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是pre-lecture准备。比如我一个剑桥的学生就开发出了"教授解密"战术:第一节课前先去YouTube或校内平台找教授以前的讲座视频,提前适应口音和语速。真不是我吹,这招屡试不爽。
再来说seminar表现。记得去年我指导过一个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一开始也是怂得不行。
后来用了个歪招:每次讨论前先在小组群里抛出1-2个观点,让同学们捧捧场。慢慢地,他发现只要言之有物,那些欧美同学不仅不会嘲笑你的口音,反而会很认真地跟你讨论。
说到作业和考试,那可真是让我操碎了心。去年伦敦大学学院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我的essay总是拿低分?明明语法都对啊!"
这就不得不提英国最让人头秃的academic writing了。很多中国学生写essay就像在打PUBG - 明明枪法不错,就是老是找不到正确的打野位置。
其实关键在于理解英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不喜欢你上来就摆结论,而是要看你的critical thinking过程。
从我13年的经验来说,要在英国课堂上活得滋润,最重要的是心态。就像我常跟学生说的:你又不是来考雅思的,何必把自己逼得太紧?"完美"不是目标,"effective"才是王道。
记得上个月有个学生问我:"麦哥,我都快被英国这套教学体系整抑郁了,值得吗?"
我的回答是:"你要这么想,现在全球化这么严重,你在英国课堂遇到的每个挑战,都是给你未来的一份礼物。与其把它们当成困难,不如看成是给你的special training。"
如果你正准备去英国留学,或者已经在经历这些挑战,随时可以找我聊聊。毕竟,帮学生实现留学梦,见证他们的成长,就是我这个"老留学人"最大的快乐。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