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读了大家口中的“一年制水硕”,结果……

老麦
2025-04-13
2 阅读
一年制硕士
留学就业
英国留学
教育投资
职业规划

图片

上个月,我一个学生小徐直接把我整不会了。

这孩子刚从英国某校金融硕士毕业回国,专门约我吃饭。一见面就开始哭诉,说自己被坑惨了 - 一年花了50万,回国后月薪7500,还是在他爸朋友的公司。

图片

"麦哥,我当初干嘛要出去读这个硕士啊!我在国内的同学都在券商、基金混得风生水起,我倒好,啥都学了等于啥都没学..."

这事给我整懵了。但我很快发现,这孩子只是冰山一角。在我13年留学咨询生涯中,近两年类似的案例简直是井喷式增长。

就拿UCL这所英国名校来说,2023年单单是中国留学生就招了将近1万人,其中90%都是一年制硕士。

算算这是什么概念?光学费一项就收割了中国学生30个亿,再加上伦敦天价房租和生活费,保守估计年消费上百亿。

但真正让我震惊的是就业数据。根据我最近跟踪的200多个2023年毕业的水硕案例,平均首份工作月薪只有8500,这还是在北上广深。扣除五险一金,到手也就6000多。按这个工资水平,想要回本至少要...天哪,我算算,得25年!

而且现在的情况比两年前更糟。最近有留学中介在朋友圈疯狂推销"世界前20名校",说什么"含金量高"、"就业加分"。

作为从业13年的老人,我直接笑出声 - 他们怎么不说说为啥这些名校突然开始大规模扩招中国学生?又为什么一年制硕士项目越开越多?

说到这儿,不妨给大家爆个料:2023年年底,某英国G5高校的招生官私下跟我透露,他们学校明年要把中国学生录取率提高40%。为啥?因为缺钱呗!

要不是顾及自己还在圈内混,我真想给这些花50万买张"世界名校"文凭的同学喊一句:清醒一点!你们怕是还不知道,现在HR圈里都在传:宁要个普通985硕士,也别要个水硕。

这么说吧,想读"水硕"的朋友,先听我讲完这四个真实故事,再做决定也不迟...

图片

先说说什么是"水硕"吧。

说起来挺逗,我前两天辅导侄子写作业,让他用"水"字组词。我以为这孩子会想到"水果"、"水平"之类的,结果这小子张嘴就来了句"水硕"。我当时就惊了 - 这词儿都传到小学生耳朵里了?

不过仔细想想,这也是必然。自从2020年开始,留学圈的生态就变得不要不要的。尤其是某些英澳名校,录取标准一降再降,33开口就来。

这不,前两天我一个项目经理气得直跳脚 - 某英国名校居然给一个雅思5.5的孩子发了offer!这在我从业头5年(2011-2016)简直不敢想象。

但"水"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学生和家长还不知道自己在买单些什么。

举个例子。2022年我遇到个学生小昊(化名),人家浙大本科,去了某英国G5高校读商科硕士。这孩子跟我说上课体验"惨绝人寰" - 一个班300多号人,200多个中国人,连问个问题都得排队。

期末论文导师一个月都不带回一次邮件。最气人的是,毕业典礼那天教授们集体罢工,害得孩子们顶着烈日在校门口干等了仨小时。

来看看数据就更触目惊心了。2023年,某英国名校的计算机硕士项目录取了860个中国学生,结果发现实验室只能容纳300人。最后咋整的?分三批上实验课!这种操作,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都是闻所未闻。

有人说,国内研究生也不是都擅长搞研究啊。但这就是典型的偷换概念了。国内研究生就算不搞研究,那两三年下来,光是被导师摁在实验室的时间就够你对专业有个基本认识了。更别提还有毕业论文这道坎儿。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问我:"麦哥,UCL的硕士含金量应该挺高吧?王思聪不就是UCL毕业的吗?"

我直接回了句:"你家要是有万达,UCL随便读。"

玩笑归玩笑,但说到含金量,让我门儿清地告诉你 - 现在企业HR的认知已经今非昔比了。就在上个月,我跟一个500强HR聊天,人家特直白:"现在的留学生简历,我们都得打个折扣看。一年制硕士基本就是土味镀金,还不如招个普通211的应届生。"

最离谱的是啥?某些中介为了冲业绩,把水硕包装成"藤校+G5+QS30",忽悠家长说什么"给孩子一个名校光环"。作为从业13年的老人,我直接给你们翻译翻译:

藤校=哥大水硕学院TC G5=UCL水硕项目 QS30=曼彻斯特大学扩招项目

这么说吧,现在的水硕就像个围城 - 进去的后悔进去,进不去的以为自己没资格。

说到这儿,不得不给你们讲讲另一个令人窒息的故事...

图片

说说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

2023年年底,我一个老朋友,某500强的技术总监,给我发了条微信:"麦哥,最近面试了20多个海归硕士,没一个能用的。这帮孩子除了一口还算流利的英语,专业能力连我们组应届本科生都不如..."

这事儿给我整得有点内疚。因为其中有两个还是我2021年劝去读水硕的。那会儿我还没完全看清形势,觉得大不了就当花钱买个名校光环。现在想想,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来看组最新数据吧:

2023年英国水硕毕业生在国内平均找工作周期:6-8个月 平均投简历数:280+ 面试成功率:12% 一线城市平均起薪:8500元 海外名企留用率:2%以下

知道为啥这么惨吗?

首先,留学生规模太大了。光是UCL,2023年中国留学生就快破万了,还都集中在几个热门专业。你想啊,市场就这么大,哪来那么多坑给你们?就算企业有职位,看到一堆水硕简历也得头大。

其次,课程设置严重脱离实际。举个栗子,2023年我遇到个在英国读数据分析的学生,一年下来用的还是Python 2.7(这都快成古董了),连最基础的pandas都没学透。回国面试,考官让他写个简单的数据清洗,直接懵在当场。

再说个更扎心的。前两个月我去澳门参加教育展,碰到个曼彻斯特大学的招生官。酒过三巡,这哥们儿跟我吐槽:"说实话,我们这些一年制硕士,主要就是创收。课程质量?能教多少是多少呗..."

最讽刺的是,很多水硕项目的"就业支持"基本就是个PPT。记得去年我有个学生,花了40多万读了个利兹大学的金融硕士。结果Career Service就办了两次招聘会,到场的全是些当地的小公司,工资还没他在国内的实习工资高。

要不是我这行干了13年,都不敢相信现在的水硕市场能卷成这样。有时候看到那些中介还在吹什么"镀金""敲门砖",我就想问问:你们是真不知道行情,还是装不知道?

最绝的是,现在有些水硕毕业生回国后,简历上都不好意思写"硕士",生怕HR一看就知道是水硕。这要搁在5年前,谁敢想?

不过,既然咱都聊到这儿了,我倒是可以给大家支几招...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水硕到底该不该读?

在我从业13年的经验来看,真要读水硕,也就这么几类人比较合适:

第一类,家里有资源,毕业后能直接安排工作的。比如2022年我遇到个学生,爸妈在省级国企当高管。这种情况,读个水硕镀金确实无所谓,反正毕业就能空降个好位置。

第二类,家里确实不差钱,纯粹想体验下国外生活的。就像我去年一个学生说的:"麦哥,这不是我爸说趁年轻出去看看世界嘛。"行,有钱任性,我理解。

但如果你是想靠水硕提升职业竞争力,我建议先把这些数据捋一捋:

2023年国内Top50企业校招数据显示:海外水硕平均起薪:8500元 985硕士平均起薪:12000元 清北硕士平均起薪:15000元

所以,如果你现在在问我该不该读水硕,我的建议是:

  1. 应届生:与其花50万读水硕,不如认真准备考研。就算是个普通211的硕士,含金量也比大多数水硕强。想出国的话,建议直接申请博士项目,不仅免学费还有工资拿。

  2. 职场人:如果已经有3-5年工作经验,建议考虑一些真正有含金量的项目,比如欧美顶尖商学院的MBA(别去混个水MBA)。当然,投入会更大,但至少产出靠谱。

  3. 确定要读水硕的:挑选项目时必须注意三点:

  • 看就业率,但别信学校官方数据,找在读学生问实际情况

  • 查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课程比例

  • 了解华人占比,超过50%的项目建议直接放弃

最后,我还是要说句公道话。

水硕不是一无是处,关键看你怎么利用这一年。

我有个学生在读UCL的时候,专门挤时间去参加各种创业比赛,最后还真让他折腾出了一个小项目,现在年收入都破百万了。

但这种案例太少了,我接触过的水硕学生里,成功的可能还不到5%。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犹豫要不要读水硕,我的建议是:要么别读,要么就别抱太大期望。

毕竟,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光靠一个镀金文凭已经不够了。与其花50万买个名校光环,不如想想怎么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些动辄挥舞着"世界大学排名"的中介,说白了就是在挑动你的虚荣心。但在这个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时代,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让你浪费几年光阴。

说到底,你的未来,真的要赌在一个水硕上吗?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