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从2025年开始准备留学!
最近收到好多同学问我:"麦哥,现在留学申请这么卷,我这个背景到底能不能去xxx(某名校)啊?"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做留学规划的老家伙,我见过太多同学在申请季手忙脚乱。有的堪比蒙眼开车,有的直接在"沟里打滚"。今天就给大家捋一捋,到底该怎么规划你的留学申请。
先说背景评估这个事。记得去年我遇到个学生,某985计算机专业,GPA 3.6/4.0,觉得自己"很一般",打算申请英国前30。结果给他做了个完整评估后,我直接让他冲UCL和IC(帝国理工)。为啥?因为人家不光有扎实的专业课,还在字节实习过,还有两篇中科院C类期刊论文。这波操作最后真给我整懵了 - 哥们不仅UCL、IC都收到offer,连G5(英国五大名校)全中。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扒个精光(专业意义上的),该怎么看?
-
本科背景档位 现在不少学校都玩"专业歧视",比如我前两年遇到个中央财经的金融专业学生,GPA不算顶尖,但申请金融类专业时,秒杀了好几个985的同学。为啥?因为人家学校在这个专业上是真的强。所以别光看学校大类,专业实力也很关键。
-
GPA的"潜台词" 都知道GPA要看,但怎么看才专业?我就见过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双非院校的学生,GPA 3.8/4.0,看着挺高吧?但我帮他深挖了一下成绩单,发现他专业核心课基本在B+到A-之间,倒是一堆选修课全A+。这种情况去申请名校,基本等于是在给人家送温暖。
-
软背景含金量 说到这个真得好好说道说道。去年遇到个学生,本科背景中规中矩,但这孩子绝了 - 不仅在某互联网大厂连续实习了8个月,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两个重要项目,其中一个项目还获得了省级奖项。这种才叫真材实料,最后成功拿下了LSE的offer。
记住啊,背景评估不是简单地看看GPA、雅思分数就完事了。
我这12年帮学生申请下来,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把自己的经历当项目来做尽调,挖掘每一个细节的价值点。比如科研经历,与其写个"参与xxx项目",不如说清楚你在项目中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的关键问题、项目的实际影响。
但说真的,很多同学在准备申请的时候都会犯一个致命错误 - 就是高估了自己某些背景的分量。
比如我前几天遇到个学生,本科在读,跟我说他有三段实习。一问,好家伙,都是暑期实习,每个一个月。这种实习经历,在某些项目负责人眼里,还真不如一个完整的项目经历来得实在。
(下面我们会聊选校和时间规划,但在那之前,我建议你先按我说的这些维度,给自己来个360度无死角体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对吧?)
说完自我体检,咱们来聊聊选校这个"技术活"。
最近收到一个有意思的咨询,一位家长问我:"麦老师,现在留学这么贵,去哪个国家性价比最高?"这让我想起2015年(我从业第4年)遇到的一个案例 - 一位学生非要去美国读商科,结果发现两年制的学费+生活费要150w+。而同样的预算,在英国可以读两个一年制的硕士,还能再加一年实习。
所以啊,选择留学国家首先得把预算摆在台面上。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各国留学一年的综合支出大致是:
-
美国:40-60w(公立);50-80w(私立)
-
英国:35-50w(伦敦);30-45w(其他地区)
-
澳洲:35-45w
-
加拿大:35-45w
-
香港:25-40w(港币)
-
新加坡:25-35w(新币)
但是!这里有个大坑要提醒各位:千万别光看学费。我就遇到过一个学生,光看到某美国公立大学学费比私立便宜一半,结果没注意那学校在山区,光交通和额外生活开支就能让你吐血。
确定了预算,接下来就是选校了。记得2019年(我从业第8年)遇到个学生,特执着USC(南加大)的CS专业,非说QS排名高。我当时就想笑 - 在美国读CS,大厂HR才不会去看什么QS排名,人家看的是U.S. News的CS专业排名和学校的工业界人脉。
关于排名,我给大家整个简单实用的公式:
-
美国校选:U.S. News专业排名为主,综排为辅
-
英国校选:QS+Times双榜核对,专业排名更重要
-
澳洲校选:八大名校圈定范围,再看专业优势
-
加拿大校选:U15名校为主,麦考林排名参考
-
港新校选:亚洲排名+专业排名双轨评估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重点 - 专业选择。2022年(我从业第11年)遇到个典型案例,某理工科同学想转数据分析,结果申请时特意避开了需要coding的项目,最后发现好项目都跟他擦肩而过。这个坑踩得...我都替他心疼。
说到考试,不得不提个趋势:现在不少英联邦学校开始认可多邻国(Duolingo)成绩,审理速度比雅思快得多。但我去年遇到个案例,学生考了多邻国,分数不错,但申请时发现他想去的几个项目都不认...这就尴尬了。
来,给大家整理个2025年最新的考试替代方案:
-
雅思/托福:基本是通用货币,稳妥第一选择
-
多邻国:英联邦国家普遍认可,审理快,但要先查清目标院校是否接受
-
PTE:部分英联邦学校认可,考位灵活
-
GMAT/GRE:商科/理工科必备,但现在有些项目开始waive了
-
GRE到GMAT换算:记住,GRE 320分大约等于GMAT 680分
选校和考试规划看似简单,但魔鬼总在细节里。就像我经常跟学生说的:申请就像打游戏,选对了赛道和装备,至少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说完选校和考试,最后聊聊让很多同学头大的申请时间线。作为一个在申请季帮学生"冲锋陷阵"13年的老兵,我特想给大家分享点干货。
先说个去年的案例。一个学生想申请24fall(今年秋季)的英国名校,9月才来找我。一看他的材料,雅思没考,PS没写,推荐信没要...我直接给他表演了个"眼前一黑"。最后愣是用了两个通宵帮他抢救,总算没让deadline给咔嚓了。
所以,咱们先给各个国家的申请画个重点:
英国篇(24fall为例):
-
6-9月:死命刷雅思,同时开始准备PS(我建议9月前必须搞定语言)
-
9-11月:集中网申期。牛剑G5的项目,建议最早提交
-
12-2月:集中出offer期,别觉得等待煎熬,这才哪到哪
-
3-7月:搞定无条件、CAS和签证
美国篇:
-
美国不像英国可以"补考"雅思。我这么多年的经验:语言分数没到,连申都别申
-
9-12月:提交申请。商科项目特别是TOP30的,早放早安心
-
1-4月:陆续出结果。去年我有个学生等USC等到吐血,4月中才收到offer
-
4-7月:搞定I-20和签证,记得要预约体检
有意思的是港校:
-
很多同学不知道港校出结果特别快,有时候2-3周就能收到消息
-
面试季一般在12-2月,每年这时候我都能看到学生疯狂练习面试
-
想去港大、港中文的商科,别等到10月再申,早就没位置了
最后还得说说最近特别火的澳洲:
-
澳洲有两个intake(入学季):2月和7月
-
想去2月的intake,建议最晚8月就开始申请
-
7月intake的申请,往前推4-5个月准备
说到这,给大家个我这13年总结出来的"续命秘籍":
-
材料准备要趁早 别觉得申请材料是一晚上就能搞定的事。我记得2020年(我从业第9年)遇到个学生,文书改了8稿才满意。为啥?因为这玩意真得是"细节要人命"。
-
做好至少两手准备 去年我一个学生,英国、香港、新加坡一起申,最后不仅成功"保内",还拿到了几个不错的offer。这种策略,我们叫"稳妥流"。
-
别把希望都放在补考上 英国虽然可以提交申请后补考雅思,但现在很多好项目,等你考出来分数,人家早就满了。去年LSE的金融类项目,10月份就基本坐满了。
记住,留学申请就像跑马拉松,光有冲劲不行,得有策略。我经常调侃说:这是一场事关几十万学费的豪赌,你说咱能不认真吗?
(这就是我能给大家的全部建议了。如果你现在正在准备申请,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要记住:每个人的申请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