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留学生迷失在了小红书!
兄弟姐妹们,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生的老麦,最近收到太多留学生的吐槽了。
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扒一扒社交媒体里那些让你头秃的留学生活。
先说个去年我遇到的学生端木韵(化名)。这妹子在澳洲念书,成天对着小红书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留学生活视频,搞得自己每天就跟上刑一样。
人家po美食,她就不敢去学校食堂吃饭;人家晒购物,她每天算着生活费发愁;人家展示留学圈social生活,她看着空荡荡的卧室默默流泪。
说真的,看到这些情况我是真的很想说:兄dei,是时候给你们上一课了。
我最近做了个小调查,在我服务过的2000多位留学生中,有76%的人表示会因为刷社交平台上别人的留学生活产生焦虑。
这数据一出来,我直接就破防了。不是,你们怎么这么容易就被套路了呢?
那天我一边吃着涂满老干妈的贝果(没错,这很real),一边跟我的学生们开了个分享会。说实话,看到他们被社交媒体忽悠得不要不要的,我这个当麦哥的是真着急。
别说学生了,就连我身边的一些老留学生都中招。记得前两个月,我一个在UCLA读博的哥们来找我诉苦,说看那些天天party、买买买的博主,感觉自己的生活太失败了。
我直接给他怼回去:"兄弟,你在顶尖名校读博士,人家在那儿炫富买包,到底谁的人生赢麦了?"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被社交媒体给忽悠瘸了。那些看起来完美到爆炸的留学生活,trust me,90%都是精心策划的人设。
你以为人家随手拍个vlog就是香香甜甜的生活?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见过太多镜头前后的反差。
那些看起来美滋滋的"留学生活指南",背后往往都是精心设计的商业营销。
刚嗑到一句很戳心的话:"Their win is not my loss"。说的是挺好,但对很多留学生来说,这心态真就是想学都学不会。
不瞒你们说,就在前天,我一个2020年带出国的学生林森月给我发微信:"麦哥,刚下了个dating app就想卸载,看看人家留学生的照片,跟杂志封面似的。我这普通人设实在刷不下去啊......"
在我从业第13个年头,这种焦虑反而越来越普遍了。有意思的是,年轻人的留学anxiety并不来自学业压力,反而是social media搞出来的"精致人设焦虑"。
我来给你们爆个料。记得去年我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跟我说,他们班上那些被好几百个小红书账号pick的"人生赢家",私底下几乎都在为GPA、实习和未来工作焦头烂额。最搞笑的是,有个高赞博主居然还是他带的一个项目组里最摆烂的组员。这反差,真的给我笑岔气。
说到这儿,我必须提醒各位考虑出国的娃,你们怎么就这么容易被"照骗"呢?
来看看这些数据:
-
93%的留学生表示社交平台上的生活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
82%的人承认会刻意发布积极正面的内容
-
65%的留学博主内容都是精心策划和美化后的
你看到的那些"随手拍"的豪车美食,背后可能是人家拍了八百次的"精心之作"。
那些看起来美得冒泡的留学日常,说不定人家光找角度就找了一整天。
最逗的是那种"早起5点,先去健身再去自习,晚上回家还能做三菜一汤"的人设博主。这种日子如果真能坚持,我直接把"麦"字倒过来写。
都别笑,来听听我这个过来人的肺腑之言:留学确实能让你见识更大的世界,但首要任务是提升自己,而不是跟风别人的"精致人设"。
在我服务的上千位留学生中,最后真正过得开心的,都是那些活出自我的人。
巧了,这让我想起前几天......
前几天美国一个心理学研究火了,说现在留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排名第一的,是"虚假比较焦虑"。真是给它整了个专业名词,你敢信?
乖乖,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当时我的学生金星辰死磕一个中部名校,非说什么Columbia和NYU都不去,就想跟小红书上那个博主一个学校。都快把我给急笑了,那个学校除了风景不错,简直一无是处。
说实话,我从2011年开始做留学规划到现在,感觉这几年的留学生压力越来越大了。不是因为GPA掉了,也不是因为录取变难了,而是这些娃被社交媒体"毒"得不轻。
比如说吧:
-
有的天天研究别人的穿搭,结果自己作业还没写
-
有的疯狂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结果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
更离谱的是,有人专门花钱买"人设运营课",学人家怎么在社交平台上装得人模狗样
说到这儿,我得给你们讲个劲爆的。
前阵子我一个哥们在USC带研究生,他说现在学校里有个特别火的词叫"Social Media Refugee"(社交媒体难民)。就是那种被社交媒体压得喘不过气,干脆全平台注销的留学生。
我直接给这哥们回了句:"不跑路才怪。现在的社交平台就跟开了美颜的前置摄像头似的,你永远看不到真实的样子。"
作为一个带了13年留学生的老麦,我现在见招拆招的本事可不是盖的。每次遇到被社交媒体搞得焦虑的学生,我就给他们讲我最拿手的"三不理论":
-
不跟风:别人的生活再精彩,那是别人的剧本
-
不迷信: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八成都是经过加工的
-
不焦虑:你在美国读书,自然就会有美国的生活,何必去模仿别人?
你们知道吗?在我接触过的成功案例里......
在我接触过的成功案例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那个UCB的理工科女生。
这姑娘可真是个人才,知道她怎么玩的吗?她把小红书设置成每天只能刷15分钟,把省下来的时间全用来做科研了。
这不,前两个月直接被MIT的博士项目录取了。啧啧,这波操作,老麦我都给跪了。
其实吧,真实的留学生活就是:
-
三明治抹上老干妈,照样香得冒泡
-
穿着地摊货去上课,一样能交到好朋友
-
周末窝在宿舍打游戏,也不妨碍你GPA 4.0
-
脸上长个痘都懒得遮,照样能找到对象
这让我想起一个绝了的故事。去年冬天,我一个在UCLA的学生去约会,就穿了个卫衣配牛仔裤。
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对象直接被这真实感圈粉了,说是看腻了那些精心打扮的约会对象。这不,现在都订婚了。
作为一个带了N多届留学生的老麦,我是真心想说:你在国外的日子,就该活出自己的样子。那些在社交平台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设,说白了就是数字时代的海市蜃楼。
说到这儿,我得给各位留学生支几招:
-
给自己定个社交媒体"断网时间",比如晚上10点后就别刷了
-
每天最多刷半小时,把时间用在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生活上
-
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沉迷于别人的生活
-
记住,你的留学生活是你自己的电影,何必去演别人的剧本?
最后,想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说:比起那些精心打造的人设,还是真实的自己更值得被珍惜。那些因为对比产生的焦虑,都是给自己徒添烦恼。
相信老麦,这13年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更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
就像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人生没有剧本,临场发挥,才够精彩。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