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圈求职,身份问题到底有多重要?
"麦哥,我是港大毕业的,刚拿到了摩根斯坦利香港分部的offer,但是HR说没有工签不能入职..."
这是上周我收到的一个求助。这位学生叫安然,港大金融系毕业,实习经历漂亮得不行,结果在最后一步栽了跟头。说实话,在我13年的留学咨询生涯中,这样的案例真不少。
很多人以为只要背景够硬,在香港金融圈就能横着走。但事实是,就算你是港三校Top1%的尖子生,没搞定身份问题,照样得碰壁。
前两天我正好遇到了在贝莱德(BlackRock)做VP的老朋友Vincent。他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在香港,身份不是加分项,而是及格线。"
确实,香港金融圈的用工成本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没有工签的应届生,光是办理工作许可就要花费公司不少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多HR看到简历第一眼就会扫身份状态,没有合适身份的简历,再漂亮也得被刷。
但最近的形势有了新变化。香港正在下一盘大棋,为了抢人才可以说是拼了。就拿高才通计划来说,只要你是在他们认可的198所大学毕业,基本就能零门槛拿到工签。这个名单里光是美国就有54所学校,英国22所,含金量相当高。
我记得去年帮一个哥大金融硕士的学生申请高才通,从提交材料到拿到工签,前后只用了9天。这速度,真是让新加坡和迪拜都汗颜。
但最近港府对申请材料的要求确实严格了不少。比如现在必须要提供学信网或中留服的认证报告,光是学校开具的证明可不够用了。这些细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申请进度,甚至被拒。
不过,只要材料准备到位,高才通其实是个相当靠谱的选择。尤其是在美国收紧留学生政策的当下,香港这个选项简直是"真香"。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我前两天遇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在美国读书的女生,叫Summer,康奈尔大学金融硕士在读。她本来打算毕业后在纽约发展,结果特朗普一上台,整个人都不好了。
"麦哥,我看新闻说特朗普要收紧H1B,我要不要考虑换个赛道?"
这姑娘的担心不无道理。在美国,工签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掉下来。相比之下,香港这边的政策简直不要太友好。
前几天我正好路过中环,抬头一看,高盛、汇丰、中银的招牌都亮着,整个金融圈一派生机勃勃。最新的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香港已经重回亚洲第一把交椅。在投资管理这块,更是力压纽约成了全球老大。
我给Summer算了笔账:香港的个人所得税最高才17%,比美国低得多;工作强度虽然大,但比起纽约动辄早9晚11的节奏,还算温和;最重要的是,这里是连接东西方市场的桥头堡,职业发展空间不比华尔街差。
"而且你想啊,"我跟Summer说,"香港这边的金融机构都在大力扩张,渣打、摩根大通、瑞银都在加大投资。现在正是个好时机。"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香港金融圈特别吃美国名校这套。前两天我一个在高盛香港工作的朋友吐槽:"现在面试,看到美国Top50学校的简历,HR都会优先处理。"
这事儿还真不是吹的。就拿我服务过的客户来说,一个CMU的学生拿到了美银的offer,一个NYU的去了野村证券,还有个Emory的进了瑞银。这些案例都说明一个问题:香港金融圈对美国留学生的青睐度相当高。
不过,说了这么多机会,还是要回到现实问题上来。前几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在香港某投行工作的老朋友David。他说起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上周我们部门面试了个候选人,斯坦福毕业,实习经历漂亮,面试表现也不错。但是到了最后环节,发现他的身份问题没搞定。结果你猜怎么着?整个流程就卡在那儿了。"
David叹了口气,继续说:"在香港,不管你多优秀,身份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坎。现在虽然有高才通,但申请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要注意。"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帮一个学生申请高才通的经历。材料都准备好了,结果因为一份成绩单没有做认证,整个申请被打回来重新补件,足足耽误了一个月。
所以我现在给留学生的建议是:想来香港发展,提前半年就要开始准备身份材料。该认证的认证,该公证的公证,一定要未雨绸缪。
最近和一位在瑞银做MD的朋友聊天,他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香港金融圈就像一个选美比赛,门票就是你的身份。没有门票,再漂亮也看不到。"
说到底,香港金融圈的机会确实很多,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身份问题看似是个技术活,但实际上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规划能力和执行力。
就像我常跟学生说的:在香港,把身份问题解决好,才算真正站在了起跑线上。之后的路,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毕竟,香港这个舞台够大,就看你会不会跳舞了。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