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硕,别再装了!

老麦
2025-04-12
4 阅读
香港留学
硕士教育
就业趋势
职业规划

图片

"今年港硕简历照收,但基本一个不要。"

图片

这条消息在2024年初炸开了锅。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帮孩子们规划留学的老司机,我真是看不下去了。看到那些还在为港硕高性价比欢呼的朋友圈,忍不住想说一句:"醒醒吧,这趟车已经翻了。"

记得去年年底,我刚收到一位学生阿莲(化名)的求助。她本科毕业于某985高校建筑系,成绩不错,但对国内建筑行业前景感到迷茫。一番调研后,她相中了港校的智慧建筑专业,觉得这波操作能转型又能镀金。

但看到她递来的offer,我直接给她泼了盆冷水:"这专业再智慧,也智慧不过市场规律。"

讲真,光是今年上半年,像阿莲这样想去港校镀金的咨询至少来了30多个。

数据显示,2023年赴港读书的内地生暴增32%达6万人。光是港大,内地生占比就接近90%。这种疯狂扩招的趋势,不就是当年国内MBA扩招的翻版吗?

说白了,港校也是要吃饭的。一年制硕士动辄20-30万的学费,对于自负盈亏的港校来说,这简直就是提款机。

再加上QS排名里有个"国际生占比"的指标,内地生被算作国际生,这波操作可以说是赚名赚利双丰收。

"麦哥,那你的意思是不建议去读港硕?"每次我说到这,总有学生着急追问。

我立马摇头:"你这问题问得可太直白了。我这13年接触过的家庭里,那些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去读港硕的,十个里起码有八个后悔。但有准备、有规划地去读的,基本都还不错。"

看看今年的就业数据就知道了。据某头部猎头公司统计,2024年金融、互联网大厂的校招,对港硕的录取率同比下降超40%。但与此同时,还真有一批港硕毕业生,不声不响就拿到了令人眼红的offer。

这哪是什么神奇魔法,都是实打实的功课。就说我前几天见的那个在港读金融的小哥,人家在申请时就盯准了内地医疗健康基金这个赛道 - 毕竟老龄化社会,医疗就是刚需。

一年下来,人家实习、课题都往这个方向靠,最后顺利被某头部医疗基金收了。

这就是差别 - 不是港硕不香了,是市场不再买账那种"随便读个硕士就能躺赢"的路子了。

图片

"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plus版的211"。这是最近一个来找我复盘的港硕学生说的话。2024年初的寒假里,我接连看到好几个这样的"伤心人"。

好家伙,这不是没道理。就我这13年带出去的学生来看,港硕现在确实有点"水土不服"。

内地企业已经开始用两个赛道分开面试 - 国内研究生一个池子,海归(包括港硕)一个池子。表面上看是为了"公平",实际上呢?啧啧,那些offer基本都先给了国内硕士,剩下的才轮到海归"捡漏"。

"麦哥,这不对劲啊。我圈子里一堆人吹港硕多厉害,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有学生不服气地问我。

得,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分析。

首先,一年制授课型硕士这个模式本身就埋了个坑。说是一年读研,实际能上课的时间,掐头去尾也就半年左右。这还不算中秋、圣诞、春节一大堆假期。

更要命的是,有些港校现在搞起了"开门做生意"。据我一个在港校任教的老朋友透露,某些学院为了保证"回头客",甚至规定教授要挂科得先打报告。这不就等于变相承诺"包毕业"了吗?

再看看招生数据。2023年,港校扩招的势头那叫一个凶猛 - 有的院系一年增招50%,学费还年年涨。这种"产能过剩"能不稀释学历的含金量吗?

但问题不只这些。现在港硕还面临着一个尴尬的身份困境 - 既当不了"海龟",又算不上"土鳖"。

拿我一个2023年毕业的学生小美(化名)来说。她毕业后去面试某知名券商,HR直接问她:"你这一年在香港,除了上课,还接触过什么?"这问题把小美给问懵了。确实,天天在港岛和九龙之间转悠,跟在纽约、伦敦打拼的同行比起来,国际视野这块确实差了点意思。

数据显示,2024年初,港校"金融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已经从2022年的税前25K跌到了18K左右。这跌幅,都快赶上股市了。

但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前两天的一个案例。一个刚从港中大毕业的金融硕士,兜兜转转最后去卖保险了。

别觉得不可思议,这事儿现在都快成趋势了。为啥?因为这帮孩子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 人脉资源啊!想想看,一个班里经常能碰到几个家里有矿的,这不就是现成的客户资源吗?

图片

那现在港硕就真的"凉凉"了吗?

作为一个带过上千学生的老"留学规划师",我得说一句公道话:港硕这条路还是能走,但得换个姿势。

先说个我2023年底遇到的案例。一个叫小杨(化名)的学生,本科是国内211计算机专业,在港读AI和大数据的硕士。

但人家没跟风去卷BAT,而是瞄准了创业公司。最后顺利拿到了一家AI独角兽公司的offer,税前25K起步。

为啥能成?因为人家做足了功课。从选专业开始就有清晰规划 - 新兴行业+硬核技术,这不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个护身符吗?

说到这儿,我得给考虑港硕的孩子们几个干货建议:

第一,选专业要跟着市场走。现在港校也开始转型,像是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新方向都在加码。数据显示,2024年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普遍比传统专业高20%以上。我有个学生就是靠着港大的绿色金融专业,直接被某大行的ESG部门收了。

第二,别想着躺平。在我接触的案例中,那些在港读研期间就开始接触业界资源的,基本都能稳稳落地。比如去年有个学医的娃,一边读书一边在港医院实习,毕业直接就被医院留用了。

第三,要有备选方案。现在不少港硕毕业生选择了"曲线救国" - 先在香港积累1-2年工作经验,再回内地找工作。这波操作还挺聪明,起码能让简历上多点料。

说实话,看到现在港硕"考公务员、考编""入职中小企业"这些新闻,我一点都不意外。市场就是这样,它不会因为你的学历好看就对你网开一面。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香港还是那个"东方之珠",去香港读书就等于买了张通往人生巅峰的门票。但现在不一样了,香港的光环在褪去,但机会依然在那里,关键是你怎么把握。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把港硕当成救命稻草。它只是一个工具,能不能用好,还得看你自己。

正如我经常对学生说的那句话:"学历只是敲门砖,但敲完门之后,还得靠真本事站住脚。"

现在的就业市场就像个大型真人秀,比的不是你有多少光环,而是你能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这一点,在2024年显得尤为明显。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纠结要不要读港硕,不妨先问问自己:你准备好真刀真枪地干了吗?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