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还是端不住了!25fall人数非常炸裂!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杀去香港的老人,今年港校录取的这波操作可把我看傻了。
数据刚出炉,港大23Fall授课型硕士项目共录取16,541名学生,商学院一家就收了5,264个,占比差不多三分之一。
更劲爆的是,在10,655名授课型硕士生中,内地生占比直接干到了92.4%。这数据一出,我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
说真的,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23年内地赴港留学人数同比涨了32%,新增学生超过6万。别看这数字已经很吓人,但从我手上这些年的案例来看,2024年港校这是要起飞的节奏。
我记得2016年,也就是我从业第5年的时候,香港留学还是个小众选择。当时带了个武汉211的金融系学生申港大,均分88,两段实习,雅思7分,大家都觉得稳了。
结果人家港大商学院白给不要,给了个waiting list,最后靠调剂才保住一个金融科技的offer。
再看今年,港校和英国院校都快打起来了。
一边是英国院校各种降低门槛、简化流程,一边是港校提前开放申请、提高留位费。这操作,简直是在下坡路上猛踩油门。不过背后的真相,恐怕没多少人知道。
实不相瞒,去年底我刚和几个香港高校的老朋友聊过。原来各大名校都在偷偷较劲,看谁能多抢到优质的内地生源。特别是在金融这种热门专业上,港校间的明争暗斗可不是一般的激烈。
有意思的是,各校的套路也不一样。港大靠品牌效应稳坐钓鱼台,港科大主打创新和国际化,港中文则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平衡。
每个学校都想在这波浪潮中分一杯羹,但说实话,有些学校的做法,我都想给他们画个圈圈。
要说现在申请港校最大的变化,那就是"考验智商"的时候到了。
光有高GPA、雅思高分已经不够看了,人家要的是能讲明白故事的学生。这些年,我看过太多分数漂亮但申请失败的案例,也见过不少背景普通却成功逆袭的学生。
说起申请港校商科,得给大家捋捋录取的门槛变化。我就拿最受欢迎的金融相关专业来说。
港大商学院现在明着说欢迎金融、经济、会计这些专业来申请,但你要真以为只看专业背景,那可就掉坑里了。
2019年我带过一位浙大的金融系学生,均分91,雅思7.5,GMAT考了720,结果第一轮就被拒了。为啥?人家默认要看实习和科研,你丰富的暑期实践和获奖经历不值钱。
港中文也有意思,表面上说接受"相关专业"申请,但实际卡得可严了。GMAT要求比港大还高,要是双非院校的学生,没有两段以上金融机构的实习经历,基本就悬了。
这事我2021年就遇到过,当时刚好从业第10年,一个学生工科转金融,GMAT考了730,结果人港中文直接给了个拒信,理由是"专业经历不足"。
最近港科大的变化让我眼前一亮。虽说也推荐GMAT 710+,GRE 320+,但人家是真的在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去年我这边一个内蒙古双非院校的学生,GPA不算特别亮眼,但人家有段跨境电商的创业经历,再加上在某外资银行的实习,结果一击即中。
有意思的是港城大,这两年可真是打了个翻身仗。别的学校都在卡背景,人家反其道而行,直接放话"不卡院校背景"。更绝的是,你拿个六级成绩都能申请。
但我得提醒各位,这并不意味着门槛真的降低了。在我从业第12年的经验看来,港城大更看重你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潜力。
说到港理工,这学校最近两年的世界排名蹭蹭往上涨,录取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记得2022年我带了个学生,本科是南航的工科生,想转金融,GPA 3.6,雅思7.0,工作经验和实习都不错。按照往年的标准,这配置拿个offer应该不成问题。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封婉拒信。
现在回过头看这些案例,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港校们表面上在比拼谁的门槛更高,但实际上都在暗暗调整选人标准。
与其说是在选学生,不如说是在选未来的行业精英。特别是在金融这个领域,光有漂亮的分数已经不够了,得让人看到你的发展潜力。
所以到底该怎么打好这场港校申请战?我来给各位支几招。
首先是语言成绩这块。雅思7分以上基本是标配了,但别以为有了高分就万事大吉。
我在2023年带过一个case,申请港大金融科技,雅思8分,结果人家更看重他Python和SQL的能力。现在的港校已经不是简单地看分数,而是在找能用英语做实事的人才。
关于跨专业申请,很多人觉得港校比较开放。但我得说句大实话,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拿金融专业来说,如果你是学文科的,光靠一个"我对金融很感兴趣"的故事可打动不了招生官。在我13年的申请经验里,成功的跨专业申请者,都是提前半年到一年在备考、实习、自学专业知识上下了大功夫的。
申请时间的选择也是门艺术。现在港校都玩起了"提前批"这一套,但我得提醒大家,早申请不等于盲目申请。
去年我这边有个学生,材料准备得特别充分,愣是等到第二轮才申请港大。为啥?因为他要等第一批offer数据出来,看看竞争形势。最后不仅录取了,还拿到了奖学金。
实习和科研这块,我看很多人都在死磕量化对冲基金和投行。说实话,这打法太老套了。
现在港校更看重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去年我这边一个学生,本科是北邮的,实习不是在高大上的金融机构,而是在一家AI创业公司负责金融场景应用,最后成功拿下了港科大的offer。
最后说说文书,这可能是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我见过太多优秀的申请者,就栽在了千篇一律的PS上。
记得前段时间,一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给我看他的PS初稿,写得那叫一个漂亮,但问题是——太漂亮了。招生官看多了这种八股文式的申请材料,早就免疫了。
说到底,现在申请港校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点。与其跟风去堆积看起来很美但实际含金量不高的经历,不如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想要什么。
毕竟,在这个"内卷"的年代,最重要的不是追风,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从内地到香港,看似一条直线,实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修行。但只要你做好充分准备,找准自己的优势,这条路一定能走得稳,走得远。
我是麦哥,关于留学这事
我说点大部分人没听过的观点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