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A 3.7,我与港中文offer,只差一步之遥!
我最近发现啊,留学圈子水是真的深,好多家长学生都被一些“成功学”故事忽悠瘸了。
动不动就“逆袭”、“弯道超车”,看得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杀去香港读个金融硕士,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说真的,留学这事儿,哪有那么多drama?踏踏实实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就拿我刚入行那会儿(2011年)遇到的一个学生Misty来说吧,这姑娘本科澳门科技大学金融专业,GPA 3.7+,IELTS 7+,GMAT 700+,妥妥的学霸一枚。
目标是港三新二的金融经济专业。这目标,怎么说呢,有点小刺激,但也不是高不可攀。
Misty这孩子,清醒得很。
她知道自己不是什么“G5、Ivy offer收割机”,背景普普通通,但她坚信,时间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早早开始准备,多方比较,最后找到了我们团队(当然,那时候我还不是“麦老师”、“麦哥”,哈哈)。
不像某些机构,上来就一顿猛夸,或者PUA你,我们团队讲究的是专业和真诚。Misty的目标很明确:尽快硕士毕业。
所以留学地区锁定英港新一年制授课型硕士。
根据她的GPA、专业、兴趣,我们建议她主攻新加坡和香港。毕竟,信息就是资源,早点下手,弯道超车的机会就更大。
于是,Misty从一个留学小白,开始疯狂补齐GPA、标化、实习、科研,全面提升自己。
这劲头,真不赖!大三暑假,开始择校和写文书。这姑娘还有点个性,直接放弃了保底院校,就要冲刺港三新二!
我们团队和她一起分析了各个院校专业的录取概率,最终确定了冲刺目标。
从大二签约开始,Misty就注重积累素材,大三暑假更是和文书导师进行了N次头脑风暴,把校内外经历、软硬技能都扒了个底朝天。
一开始,Misty对文书的要求仅仅是语法正确。
但我们的文书导师可不是吃素的,直接点醒她:文书要从思想、结构、文采全面提升!这一番醍醐灌顶,直接让Misty开了窍。
她不再急于递交申请,而是不断地思考,每天都有新的认知,然后把这些闪光点融入到文书中。
我从业这些年,见过不少学生,但像Misty这么认真打磨文书的,还真不多。
每个项目的PS都至少修改了十遍!云盘里六十多份稿件,就是她努力的最好证明。
23fall那年,申请竞争激烈得一批。
Misty一度想走第二批、第三批申请,甚至考虑泛商科+多地混申。但我们团队建议她稳住,第一批申请还是很有希望的。
而且,因为准备充分,各个申请节点卡得准,就算第一批不行,后面加申也有回旋的余地。
听到这,是不是觉得有点像赌博?
哈哈,其实不然。我们团队已经尽人事了,剩下的就只能听天命。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Misty最终拿到了CUHK-Fin的offer!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她头顶的乌云散去,阳光普照!
在我从业13年后,我发现,商科申请的权重大致是这样的:本科背景>绩点>标化成绩>实习>科研、论文、证书、商赛等(也视含金量而定)>语言。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有了优势,就要在CV、PS里充分体现出来,展现你的动机、决心、独特性。本科背景已经固定了,那就从其他方面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是重中之重。
专业课成绩必须给力,核心课程最好能提前定个小目标,比如金融衍生工具90+,固定收益证券A+等等。
学有余力的话,通识课也不能落下,这玩意儿对跨专业申请可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语言也很重要,但它只是个敲门砖。
标化考试(GRE/GMAT)有效期5年,语言考试(TOEFL/IELTS)有效期2年,建议集中备考,速战速决,别拖拖拉拉。
实习方面,最好能有3段+,每段2个月+。
岗位的专业相关性比公司抬头更重要。科研、论文、证书、商赛这些,锦上添花的东西,有比没有好。
最后,想在行业里不被淘汰,就得成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编程、统计、可视化,语言、创新、领导力,甚至口条、心态、待人接物,这些都得提升。
记住,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人生的关键节点不多,抓住几个,走好了,就顺遂多了。只要心怀希望,结局都不会太差。如果不够好,那是因为还没到最后!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