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补习班到摇号:当亚裔把白人逼到墙角,他们选择改变游戏规则!

老麦
2025-04-13
8 阅读
美国留学
教育政策
亚裔学生
录取改革
SAT考试

图片

最近和几个学生聊天,都在问"麦哥,现在不用考SAT是不是申请美本更容易了?"

说实话,在我从业这13年里,就没见过像这几年这么魔幻的申请季。哈佛前阵子放了个大招,直接宣布2023-2026年继续"标化成绩可选"政策。紧接着,一大波美国名校也跟进了这波操作。

但我可得给各位提个醒 -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图片

记得2021年下半年,我正带着几个申请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简称TJ)的孩子准备面试,突然听说这所被誉为"全美最牛理工高中"的学校要改革录取制度,直接取消入学考试,改为"摇号"。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

你们想啊,这可是美国科技人才的顶级培养基地。过去十年,我手里但凡想申MIT、斯坦福的理工科苗子,基本都会建议他们先冲一波TJ。这学校的含金量,我给你们说个数据就懂了:2023年,录取MIT的高中里,TJ排第一。

结果呢?就这么一所牛校,忽然改摇号录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塔夫茨大学一位研究美国教育的教授最近说的一段话:"为什么几十年来存在的录取不平等,偏偏现在要改?"

还记得2021年初,我刚和一个准备转学来TJ的印度裔家庭谈完,就看到这个政策公布。那位爸爸当场就急了:"老麦,这不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吗?"

说真的,这位家长的直觉很准。从我这些年观察的数据来看,在TJ这样的顶级公立高中里,亚裔学生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举个例子,TJ的亚裔学生占比从十年前的40%左右,蹭蹭往上涨到了70%。纽约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更夸张,亚裔比例一度冲到73%。

而在此期间,我手里的数据显示,亚裔学生在SAT考试上的表现也是越来越亮眼。2018年的时候,亚裔考生平均分就比白人高出100分。到了2021年,这个差距更是扩大到127分。这个分差,在留学圈可不是个小数目。

所以,当我看到这一系列政策变化时,就知道这背后肯定有故事。今天,就让我带大家扒一扒这些名校录取新政背后的真相。

图片

说到这儿,我得和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事还得从2019年说起,当时我正带着几个学生去美国某个富人区看学校,就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

那个社区的白人家长们,开始纷纷吐槽他们家孩子"压力太大"。啥情况?一打听才知道,这地方近几年涌入了大量来自中国和印度的高科技人才。这帮年轻父母,清一色名校毕业,在科技公司干得风生水起,而且特别能"鸡娃"。

讲个段子你们就明白了。有次我一个学生他爸,在家长群里问:"三年级数学应该上到微积分了吧?"把那些白人家长都看傻了。

这事儿后来传得沸沸扬扬,我甚至还在某个招生官的演讲里听到他拿这个当梗讲。

数据说话:从2015年到2020年,在美国顶级公立高中的升学率Top10学区里,亚裔学生比例平均增长了40%以上。与此同时,白人学生比例下降了12%左右。这个变化,我是看在眼里的。

有意思的是,白人精英家庭并没有坐以待毙。记得2022年初,我去给一所高中做升学讲座,发现他们刚刚通过了一项新政策:取消班级排名、降低课程难度、减少作业量。当时一位白人家长特别兴奋地跟我说:"终于不用和那些'疯狂补习'的孩子卷了。"

但是等等,真的不卷了吗?

经过这么多年的留学咨询,我发现白人家庭其实也在"卷",只是卷的方向不太一样。他们特别热衷于体育和课外活动,尤其是那些"显贵"的运动项目。

给你们爆个料:在我服务过的几所顶尖文理学院里,差不多20%的录取名额给了体育特长生。而在这些体育特长生中,白人学生的比例高得惊人。

有个数据更劲爆:我最近整理了一下手里的案例,发现在SAT成绩相近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白人申请者是校队运动员,他的录取率能比普通亚裔申请者高出接近30%。这就是所谓的"体育特招"优势。

记得去年有个印度家长气呼呼地给我打电话说:"麦哥,这不公平啊!我家孩子SAT拿了1580,结果还不如隔壁那个1450分的网球队长?"

我当时就说了句实在话:"人家白人家长也没少花钱啊,从小就给孩子报私教,光一个网球教练一年就得花好几万美金。这不也是另一种'鸡娃'吗?"

图片

说到这儿,不少人可能要问了:"麦哥,那我们是不是也得赶紧让孩子去练体育?"

且慢。作为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申请的"老江湖",我得说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实话实说,现在想靠体育特长突击冲名校,这趟车已经错过了。

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背后的玄机。记得2023年我带的一个案例,男生高一才开始练网球,家里砸了大价钱请私教。结果呢?人家白人学生从5、6岁就开始系统训练了,人家那可是十年磨一剑。这赛道,真不是说进就能进的。

其实,在我看来,现在的美国教育竞争已经进入一个更微妙的阶段。

举个例子,去年冬天有个学生来找我规划,成绩相当漂亮。但她妈妈特别着急地说:"隔壁家孩子SAT考了1600,还当了学生会主席,我家孩子是不是也得去竞选点什么官儿?"

我当时就笑了:"你知道现在藤校最不缺的是什么学生吗?就是这种'完美履历'的孩子。"

给大家透个底:在我服务过的某个藤校招生办那边,他们内部都在开玩笑说:"要是再看到一个SAT满分+学生会主席的申请材料,我就要吐了。"

现在的名校录取,真正在比拼的是什么?是你对自己独特兴趣的坚持和深耕。我有个学生,从初中就特别喜欢研究昆虫,搞了个YouTube频道专门科普各种小虫子,慢慢竟然积累了十几万粉丝。最后被常青藤录取时,招生官特别提到被他这种纯粹的热情打动了。

再说个更有意思的。前两年我带过一个理科女生,她爸妈老让她去参加数学竞赛。结果这姑娘对时装设计特别感兴趣,自学编程,做了个AI推荐穿搭的算法。最后申请计算机专业时,这个项目成了她最大的亮点。

所以我现在经常和家长说:"与其花时间去卷那些'标配项目',不如想想怎么让孩子的兴趣开出花来。"

图片

讲到这儿,我得给各位支几招。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老麦,我是看着美国高校录取政策一轮轮变化过来的,有些经验不跟大家分享真是可惜了。

第一个忠告:别被表面的"政策利好"忽悠了。

前几天又听说有人说"SAT可选了,以后申请就轻松了",我直接笑出声。你以为顶尖学校是做慈善的?取消一个衡量标准,只会让竞争变得更内卷、更不可预测。

举个我去年遇到的真实案例。一个白人学生,SAT 1450分,但因为学校政策"可选"就没交分数。最后常青藤全军覆没。他爸妈来找我复盘,我一看他的同班同学,好家伙,那些被录取的"标化可选"玩家,成绩基本都在1500+。

这就是高校不说破的潜规则:既然给了你选择的权利,那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说白了,要么你的分数真的能给申请加分,要么你得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不提交分数。

第二个建议:别把宝都押在一个赛道上。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问我:"麦哥,我要不要退掉篮球队,把时间都用来刷SAT?"

我当时就说:"你要是在美高,我肯定让你继续打球。但你在国内,光靠一个SAT满分,现在真的不够看了。"

现在的顶尖院校录取,越来越看重申请人的"多维度竞争力"。不是让你样样都要做到最好,而是要找到自己最与众不同的那个点,然后把它发展到极致。

这让我想起前年带过的一个案例。这孩子从小学钢琴,但水平说实话就是业余选手。后来他把编程技术和音乐结合,开发了一个AI作曲软件,这反而成了他申请计算机专业的制胜法宝。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教育这个赛道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进化的玩家。

在我从业的这13年里,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在变,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最终能胜出的,往往是那些既能适应规则、又保持本色的申请者。

给各位一个公式:过硬的基本功+独特的亮点+真实的热情=你的制胜密码。

记住,在留学申请这个战场上,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跟着别人"卷",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然后一路走到黑。

套用我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比起完美,有个性更重要;比起标准答案,你的故事更动人。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高中生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