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读大学和国外留学的区别,张雪峰说得太对了!

老麦
2025-04-13
10 阅读
留学
教育体系
张雪峰
国际教育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有家长说国内学校不理想,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去国外留学?包括很多低年级的家长说,觉得国内太卷了,想给孩子送出国,让他读国际高中,读国际大学。

1

张雪峰老师在直播间直接又扎心了,问道:"各位家长,你以为国外选个好大学不卷吗?你以为哈佛、耶鲁、常青藤名校是说就不卷了吗?不可能的,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会卷,只不过卷的维度不同。"

说到这儿,我得使劲儿点头。在我做留学咨询这些年(那时候刚从业没多久),就遇到不少这样的家长。一看国内大学没考上心仪的,立马就想转战海外。他们总觉得国外的大学门槛低,申请难度小,这可真是想得太美了。

作为一个看着一茬茬学生冲向国际名校的老司机,我得说:海外名校的卷法,比国内有意思多了。

就拿我去年指导的璟泽(Kingsley)来说吧,托福考了112分,SAT 1580,结果人家普林斯顿的admissions officer连眉毛都没抬一下。为啥?因为光有分数在国际战场上真不够看。

那到底是为啥呢?这就得从国内外教育体制的本质区别说起。这些年我接触过的上千个留学案例,让我对两种教育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高等教育跟国外的高等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国外的高等教育叫做纽曼式高等教育体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叫做洪堡式高等教育体制...

这两种教育模式,说起来可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还真不是那些打着"国际教育"旗号的培训机构说得那么简单。想听听我这13年来的第一手观察?且听我给你从头掰扯掰扯...

2

先说说纽曼式教育,这玩意儿可有意思。

它是19世纪从英国开始玩起来的,就跟英国人喝下午茶一样讲究。你看看人家的理念:教育不是给你塞一堆专业知识,而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全能选手"。

还记得那会儿我刚从业时(2011年)碰到的第一个客户家长,听说孩子可以大一不分专业时,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这意思是说我家孩子可以先上大学再选专业?"

没错,在很多国外大学,你完全可以像在自助餐厅一样,先尝尝这个专业,再品品那个课程。人家不会一上来就把你锁死在某个专业里。说实话,我接触过的那些顶尖美国大学的本科生,基本上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会"。

我有个学生叫海伦(Helen),当时申请MIT的时候,简历上既有机器人竞赛获奖,又有自创的爵士乐团,还搞了个环保公益项目。

我问她:"你这么多才多艺,最后选什么专业?"她说:"我现在对金融科技感兴趣,不过说不定上了大学又会迷上别的。"

这就是纽曼式教育的精髓 - 它不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专业的"螺丝钉",而是想让你成为一个见多识广、思维活跃的人。

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往往在就业市场特别吃香,因为他们适应能力强,思维也更灵活。

反观我们的洪堡式教育,这哥们儿是从德国那儿学来的。它讲究的是"专精特"。说白了就是:"你学计算机就给我死磕代码,学金融就给我死啃财报。"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确实扎实,但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视野不够开阔"的感觉。

记得前年(我从业第11年)有个研究生客户,国内某985计算机系毕业,来找我说想去美国读商科。一问才知道,人家在实习的时候发现,光懂技术不行,还得懂商业。这种跨专业的转换在国外很常见,但在国内教育体系里就显得不太寻常了。

所以我经常跟家长说:"你得先想清楚,你希望你的孩子是成为一个'专才'还是'通才'?"这可不是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坏的问题...

3

说到这,不得不聊聊这两种教育模式在实操层面的区别。真要说起来,这差别可大了,就像火锅和寿司,都是吃,但吃法完全不一样。

在国内,大家都知道期末考试是"重头戏"。有的同学平时上课打瞌睡,作业抄抄改改,但考前突击三天三夜,照样能考个不错的分数。这种"临阵磨枪"在国外可就吃不开了。

就拿我一个学生洛伊(Roy)的经历来说。这孩子在国内读高中的时候,成绩相当不错,每次考试都能冲到年级前十。

后来去了UCB(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学第一个月就被打懵了 - 教授每周都要布置一堆project,时不时来个quiz(小测验),presentation(演讲),还有让人头大的research paper(研究论文)。

这哥们儿给我发消息说:"麦哥,这也太变态了,感觉每天都在被考试。"

我就告诉他:"这就是国外的玩法 - 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看你持续输出的能力。"

而且,国外的课堂气氛也完全不一样。在国内,一个教室经常是八九十号人,甚至二三百人。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要么奋笔疾书,要么神游天外。

但在国外,很多课程就二三十个人,教授经常搞些"头脑风暴",让学生分组讨论,presentation。你要是性格内向,光想躲在角落里当个安静的美男子,那可不行。

我记得2018年(那会儿我从业第7年)带队去美国几所大学参观,看到Harvard的一节课,就十几个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围着张大桌子,跟教授激烈讨论着Elon Musk的商业模式。

那场面,简直比股东大会还热闹。

但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国内基本就看分数,你智商高,记忆力好,考试拿高分,就是好学生。但国外呢?他们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 你的leadership(领导力)如何?

  •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够不够强?

  • 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

  • 团队协作的水平如何?

  • 有没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思维?

所以我经常调侃说:国内教育像是培养"独行侠",而国外教育是在培养"团队玩家"。这种差异不光体现在学习上,还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

4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到底是国内上大学好,还是出国留学香?

这事儿说白了,得看你家孩子是块什么料。我最近接触的一个学生周楚涵(Chuhan)就特别有意思。

这孩子成绩不算特别顶尖,但点子特别多,在学校组织了个创业社团,还开发了个校园二手交易平台。

她妈妈原本执意让她在国内考清北,我就直接说:"你这孩子在国外的发展空间可能更大。"

果然,去年她申请下来几所美国TOP30的大学,最后去了Duke(杜克大学)。前两天还给我发消息,说正在筹备一个跨国学生创业项目,这在国外简直不要太普通,但换在国内,可能光审批手续就够她喝一壶的。

但我也见过另一类学生,就像我去年(从业第13年)遇到的江煜晨。这孩子学习特别扎实,尤其是理科,数学物理简直开了挂。但就是不爱说话,做项目也喜欢单打独斗。

他在清华读得特别开心,导师都说他是读博士的料。这种学生要是硬送去国外,可能反而压抑了他的发展。

说真的,现在不少家长一看孩子在国内考得不理想,就想着"曲线救国",以为国外的大学都是"避风港"。这种想法怕是要凉凉。

就像我经常说的:"国外的大学不是你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备胎。"每个教育体系都有它的规则和标准,你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没有中间地带。

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

别光看那些网上说的"某某某年薪百万"的故事。你得盘算清楚:

  • 孩子的性格特点是否适合国外的学习环境

  • 家里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别以为光有学费就够了)

  •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为什么要出国

我见过太多家长,问他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答案都是:"别人家孩子都出国了"。这就很尴尬了。

归根结底,选择什么样的教育道路,不是在比"卷"还是"不卷",而是在找一个最适合你的战场。就像开车,有人适合高速,有人适合国道,选对了路,才能跑得更远。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只看终点的赛跑,而是一次需要你深度参与的旅程。不管是在国内念书还是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然后一路走到黑。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on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