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读大学和出国留学的区别,张雪峰说得太精辟了!

老麦
2025-04-12
3 阅读
留学
教育体制
国际学校
通识教育

图片

有家长说国内学校不理想,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去国外留学?

图片

包括很多低年级的家长说,觉得国内太卷了,想给孩子送出国,让他读国际高中,读国际大学。

呵,真是说者无心,听者"吐血"。作为一个在留学圈摸爬滚打13年的老人,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想问问:你以为国外的名校就不卷了?哈佛、耶鲁那边就躺平了?

要说起这事儿,就得从教育体制的本质说起。今天,我就给各位扒一扒国内外教育的真实区别。不是给你讲那些官方的"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的虚话,而是实打实地告诉你:这两种教育模式,到底哪个更适合你家孩子。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昊阳(化名),他爸妈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往国外跑,也想让孩子出国。

结果来找我咨询的时候,这孩子英语口语磕磕巴巴,自我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在国内上课都时不时睡着...当时我就想说:别人家孩子往外跑,你家孩子也得有那个命啊!

首先,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教育理念。国内的教育,继承了德国的洪堡模式,说白了就是"专业至上"。

你上了新生大会就得选专业,四年下来基本就在这个坑里转悠。看看现在的计科专业就知道了,大一就开始啃数据结构和算法,搞得学生天天头秃。

而国外(主要是欧美)采用的是纽曼模式,讲究通识教育。什么意思?大一新生进校,根本不用着急选专业,敞开了选课。历史系的课可以去听,生物系的实验也可以做,甚至可以去艺术系蹭节舞蹈课。

我有个学生思齐(化名),那是在我从业第10年时遇到的,在纽约大学读本科期间,大一狂刷了12门不同学科的课。

从计算机编程到古希腊文学,从宏观经济学到现代舞,愣是把自己的课表整成了"万花筒"。

结果到大二,这孩子突然发现自己最爱经济学,果断转专业,现在在高盛工作,风生水起。

图片

不过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问了:那在国外选个好学校是不是就不用那么拼了?

哈,要是这么想就真的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里,我看过太多学生栽在这个认知偏差上。

国内的教育是出了名的"一考定终身",你考试考得好,基本上就是铁饭碗选手,上课睡觉也不会有人管你。但在国外?光靠考试分数可玩不转。

记得2021年,我一个叫若溪(化名)的学生在康奈尔读本科。这姑娘专业课考试成绩相当不错,但期末还是收到了教授的"warning letter"。

为啥?因为她从来不在课堂上发言,小组讨论也总是躲在后面。在美国教授看来,这就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这就是国外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 评价体系多元化。你的GPA很重要,但课堂参与度、小组贡献、课外活动、实习经历,统统都是评分标准。就像我经常跟学生说的:"国外不是不卷,而是360度全方位地卷。"

还有个更扎心的事实:国外的课堂规模普遍比国内小。听起来是好事对吧?但你想想,在一个只有20人的小班课里,教授是不是能记住每个人?你上课刷手机、打瞌睡,人家可是看得一清二楚。

我前年(2022年)指导的一个来自香港大学的转学生感慨:"在国内大课上坐最后一排玩手机没人管,到了国外,教授上课会direct call your name提问,那个尴尬程度简直突破天际。"

而且别以为国外的课程强度就比国内低。2019年我有个学生在MIT读应用数学,天天被项目deadline追着跑。他跟我说:"麦哥,我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了。我感觉每天不是在赶due就是在赶due的路上。"

关键是,国外的教授一般不会像国内老师那样手把手教你。记得我刚从业那会儿(2011年),指导的第一批学生就经常抱怨:教授布置作业后就消失了,自己完全不会做,问同学又怕被认为是academic dishonesty。

这种情况下,要么自己顶着压力死磕,要么就得去Teaching Assistant的office hour排长队。

想看看你家孩子是不是真的适合出国留学?接下来我要分享一个让无数家长当场清醒的择校秘诀...

图片

所以到底是该选择国内还是国外?在帮助过上千个家庭做选择后,我总结出一个简单的评估方法。

首先,你得问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我见过太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出国就能"逼"他独立。

结果2020年疫情期间,我一个UCB的学生差点被退学 - 不是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是整天熬夜打游戏,错过了一堆DDL(deadline)。远在他乡,没有人管你晚上几点睡,也没有人催你交作业。

其次是学习能力。2018年我遇到一个学生,国内高考成绩相当不错,去了UCLA。

但因为从小填鸭式教育,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结果去了国外,遇到开放性问题就抓瞎。那种"没有标准答案"的讨论课,简直就是噩梦。

还有就是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去年我一个约翰霍普金斯的理工科女生给我发消息:"麦哥,我觉得我要撑不住了。"

不是因为学习压力,而是水土不服 - 课业压力大、社交圈小、文化差异大,各种因素叠加,差点得了抑郁症。

说到底,国内外教育各有千秋。国内的教育体系更适合循规蹈矩、自控力一般,但在明确指导下能把事情做好的学生。而国外的教育更适合独立性强、思维活跃、抗压能力强的学生。

有意思的是,在我13年的职业生涯中,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在国外真正成功的学生,往往不是被家长"送出去"的,而是自己有强烈意愿要出国的。

因为这种内在动力,才是支撑他们度过艰难时期的最大动力。

所以,与其问"要不要送孩子出国",不如先问问"孩子是否真的适合出国"。毕竟,教育不是拼学费,而是要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土壤。

就像我常对家长说的:留学不是逃避内卷的避风港,而是另一个战场。只不过这个战场,需要不一样的作战策略和生存法则。

你得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跨文化交流的意愿,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如果这些都不具备,那再好的学校,也可能成为一场昂贵的梦魇。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不是所有的海外名校都适合你,但一定有一所学校最适合你。关键是要了解自己,找对方向。

各位家长,你们觉得呢?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