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英国留学与去美国留学的区别在哪里?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最近总有学生问我:"麦哥,美国英国到底选哪个啊?"
说实话,这问题让我直接头秃。因为这不是简单选择题,而是要给每个人量身定制的"人生大题"。今天,我就把这些年遇到的真实案例和深度观察分享给大家。
先说个2023年我遇到的案例。
有个学生叫秦锦年,托福考了102分,GPA 3.8,成绩相当能打。但是他纠结得不行 - 是选UCL(伦敦大学学院)的一年制金融硕士,还是选NYU(纽约大学)的两年制金融工程?
"麦哥,UCL排名高啊,而且一年就能毕业。"秦锦年说。
我当时就笑了:"兄弟,你这思路就陷入了几个典型误区。"
第一个误区:以为学制短=省钱省时间。实际上,英国那一年课程安排特别紧凑,压力贼大。我有个2020年带的学生,去了LSE(伦敦政经)读一年制,天天熬夜赶due,直接给整得不会说中文了。
而美国两年制虽然看着时间长,但人家每个学期课程压力小,还给你空出时间实习、networking。要知道,在湾区一个暑期实习工资就能顶半年学费了,这笔账得算明白。
第二个误区:过分迷恋排名。
UCL确实排名不错,但你得看专业排名和就业情况。我今年刚帮一个2022级的学生申请到了CMU(卡内基梅隆)的金融工程,排名可能不如UCL,但人家每年往华尔街输送的学生比例,甚至比一些常春藤都猛。
而且美国研究生特别注重实践,很多课程都是真刀真枪地做project。
我有个2019年的学生,在纽大上课期间就接触到了最新的金融科技,毕业直接被top tier投行抢去做量化分析了,年薪package直接起飞。这些都是光看排名看不出来的。
说到这儿,不妨给大家爆个料:现在美国高校的申请录取,正在悄悄发生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fit程度"和发展潜力,而不是简单看标化成绩。
就在前两天,我一个托福才95分的学生,因为有独特的金融科技项目经历,居然收到了哥大的录取。这波操作,把我这个老江湖都看愣了。
不过选择美英,光考虑学制和排名还不够。很多学生和家长还陷入另一个巨坑 - 被留学费用给整懵了。
来看看2024年的最新数据:美国一年总花销基本在50-60万人民币,英国在35-40万左右。看着英国便宜不少是吧?且慢,这里有个大家都忽略的细节。
记得去年我一个学生祁雨桐,家里预算比较紧张,就想报英国便宜点。结果我一算账,她惊了:英国学费是便宜,但人家上课安排特别密集,基本没时间打工。而美国课程时间灵活,假期长,打工机会多。
"这孩子现在在USC(南加大)读书,课余时间做research assistant,一个月能赚2000多刀,差不多顶半年生活费了。"我跟她爸说这事的时候,他都后悔一开始光盯着总费用看了。
说到学习体验,这个才是重头戏。我给大家掰扯掰扯这十几年看到的真实情况:
美国这边玩得贼花。一个学期选3-4门课就够了,剩下时间你想干啥都行 - 实习、研究、创业,随你浪。
我有个2018年带的学生平时没事就往硅谷跑,参加各种创业沙龙,现在自己搞了家AI创业公司,风投都找上门了。
反观英国,学习强度简直是开了倍速。一年把两年的内容给你压缩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80%甚至100%。去年我一学生吐槽说:"麦哥,我感觉自己像在参加学术版极限挑战。"
还有个关键点 - 教学方式。美国特别注重互动和实践,上课就跟头脑风暴似的。我前年一个在MIT的学生告诉我:"每次上课都得准备到炸,教授随时会点人发言,课堂讨论比考试还刺激。"
英国则偏重理论和独立研究。记得我一个2021年的学生去了爱丁堡大学,导师直接放养式管理:"自己看书,有问题再来找我。"这种学习方式,真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
最近这两年,我观察到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那边很多学校开始搞"微专业"(micro-credentials),让你在主修之外还能学点别的。
就像在Costco买东西送赠品一样,不香吗?而且这些跨界组合现在可吃香了,毕业找工作简直是开挂。
说到找工作,这可是个大课题。我从2011年到现在,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深感就业环境风云变幻。
先说美国这边,整个留学申请到就业的节奏是这样的:两年制项目第一年主要上课,第二年就开始 chase 实习机会。
大厂的暑期实习基本都是 return offer 的敲门砖。再给大家爆个料:某些领域比如金融科技,实习转正的比例高达85%。要是 performance 给力,甚至不用额外找工作就能直接上岸。
这事我得举个例子。陈明远是我2021年带的学生,在康奈尔读 CS。人家暑期一边实习一边准备 H1B,等开学收到 return offer,工作和身份一条龙解决,美滋滋。
不过现在美国工作签证确实卷,每年四月的 H1B 抽签就跟春运抢票似的,中签率才30%左右。
反观英国,一年制课程节奏特别紧,基本上打着军训的速度在学习。BUT,最近这两年英国留学生签证政策有个大招:PSW签证。
这政策简直就是给留学生开了个外挂,毕业后可以直接待两年找工作,而且不用抽签!我那些2022、2023年去英国的学生们都high坏了。
但我得提醒一句:别以为有PSW就万事大吉了。伦敦的就业市场现在也是卷得飞起,很多top consulting firms和投行的英国分部,招人要求比美国这边还猛。
去年我一个学生说得好:"在伦敦找工作,不是比实力,是比能忍。"确实,找工作这事儿,除了能力,抗压力也很重要。
最近这两年,城市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这边,除了传统的纽约、湾区,现在德州的奥斯汀和达拉斯也开始起飞,那边生活成本低,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搬。
英国的话,除了伦敦,曼城和爱丁堡的就业机会也在增加,特别是金融科技和数据分析这些领域。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纠结美英选择的同学一个建议:别光盯着大数据和普遍现象,更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
就像我这13年来看到的成功案例,每个人的路子都不一样。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而不是人云亦云。
顺便爆个猛料:2024年开始,有几所美国名校准备推出"1+1"项目,第一年在美国,第二年去英国,两边文凭都能拿。这不就等于把英美教育的优势都占了?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不过话说回来,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对方向。
就我这些年经验来看,成功的案例基本都是提前做好完整规划的。如果你也在规划留学,欢迎来找麦哥聊聊,我们一起设计一个最适合你的留学方案。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