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国内读大学和出国留学的区别,张雪峰说得太对了!
有家长说国内学校不理想,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去国外留学?
包括很多低年级的家长说,觉得国内太卷了,想给孩子送出国,让他读国际高中,读国际大学。
张雪峰老师在直播间直接又扎心了,问道:各位家长,你以为国外选个好大学不卷吗?
你以为哈佛、耶鲁、常青藤名校是说就不卷了吗?不可能的,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会卷,只不过卷的维度不同。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事留学行业13年的老兵,我可太理解张老师这番话了。每年都能遇到不少家长,一看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立马就想"曲线救国",杀去国外。
这让我想起2012年遇到的第一个类似case,那时我刚入行第二年,碰到一位家长,二话不说就要送娃去美国,美其名曰"体验式教育"。我当时就说了句:"您是想让娃去体验被割韭菜吗?"
真别觉得出国就是解药。记得我从业第8年时,遇到一位成都的学生,叫舒天翔(化名)。
高考失利后,他爸妈砸锅卖铁也要送他去美国top30。结果呢?人家UCB(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第一学期GPA愣是考了1.8,差点就要被please leave了。
这孩子后来跟我说了句话:" 麦哥,在国内拼死拼活考不上清北,去了美国连basic calculus都啃不动,我真是......"
你以为国外的大学就是天堂?我在2023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2年时,看到UCB计算机系freshman的期中考试,那叫一个惨烈 - 单选题占70%,手写代码占30%,整整3小时,允许带一张A4大小的cheat sheet。你猜怎么着?Class average才52分!这可是在计算机系TOP 3的伯克利啊!
说白了,国内外教育体制的本质区别,根本不在于哪个更轻松。恰恰相反,它们卷的方向和维度不一样。
接下来,且听我这个老留学人,结合13年的实战经验,给各位家长捋一捋,到底该怎么选...(未完待续)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交了昂贵的"学费"才明白这个道理的家长。准备在下一部分,给大家详细说道说道这里面的门道。
说到国内外教育体制的差异,不得不提两个专业术语 - 纽曼式和洪堡式。这么说可能有点枯燥,我举个我在2015年遇到的例子,那会儿我从业第4年,接待过一对双胞胎。
一个去了美国的文理学院,一个在国内上了某985,真是绝佳的对比案例。
先说那个在美国读文理学院的姑娘,暂且叫她阮晓星吧。她大一时候简直high到飞起 - 早上可能在上天体物理,下午去听艺术史,晚上还能选个创意写作。
我记得她跟我说:"麦哥,我终于理解什么叫博雅教育了,这里不是在培养专家,是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反观她妹妹阮晓月在国内的经历就很不一样了。从大一入学,基本就是专业课的疯狂轰炸。
什么高等数学、专业导论、实验课,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这姑娘后来吐槽说:"这不是在培养人才,是在培养科研机器。"
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纽曼式vs洪堡式教育的写照。记得2020年,也就是我从业第9年时,我去美国几所大学做research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本科生普遍都有一个特点 - 没那么专,但特别野。
比如说我遇到一个学计算机的学生,他的毕业设计居然是研究AI如何创作莎士比亚风格的诗歌,这要是放在国内,怕是导师都得犯迷糊。
但在国内,从1952年开始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后,我们就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举个例子,2022年,我从业第11年时,遇到一个清华自动化的学生。
他跟我说他们系里的人从大一开始,基本就是在实验室和宿舍两点一线,课程安排精确到每学期必须完成多少专业实验时长。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家长要问了:这两种模式,到底哪个更好?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孰优孰劣,只有适合不适合。
就拿我2024年,也就是从业第13年刚处理的一个案例来说。有个学生叫严启文(化名),家里开了家科技公司。
这孩子从小动手能力特别强,自学编程写了好几个小程序,但高考分数差强人意。最后我们帮他申请去了美国一所文理学院,现在如鱼得水,还创立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反过来,我也见过...(未完待续)
反过来,我也见过很多来找我复读回国的留学生。2018年,我从业第7年时遇到的林子凝(化名)就是个典型。
人家在美国top50读计算机,整天选修艺术啊、音乐啊,GPA倒是不低,但专业课基础差得要命。最后想去大厂实习,面试官问个红黑树就给整懵了,直接gg。
所以,在给各位焦虑的家长们建议之前,我想分享几个我这13年看到的血泪教训:
第一,别拿"国内太卷"当出国的理由。我去年接待的一个学生在USC(南加州大学)读书,他跟我说美国人的卷法更高级 - 光课程项目就能卷疯你。人家一个学期选六七门课,还得参加学生会、做research、找实习,卷得你怀疑人生。
第二,千万别以为专业不重要。这个坑我在2016年,也就是从业第5年时看到太多人踩过。
见过好些人在国外读个general study(通识教育),回国后简历上都不好意思写专业名。现在好多500强面试,第一关简历筛选就得看你专业对不对口。
第三,别迷信"名校光环"。2021年我从业第10年时,接待过一个从伯克利毕业的海归。人家面试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专业1万多人一个班,你大学四年到底学到了啥?"光环还没捂热乎就被打回原形。
说到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我在2019年,从业第8年时经历的神转折。有个学生叫秦宇阳(化名),高考成绩在本省前2%,完全可以上个不错的985。但他执意要去美国,原因是"想体验不一样的教育"。
结果这孩子在耶鲁的第一学期就给我打来电话:"麦哥,我现在总算明白了,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重点不是哪个更轻松或者更好。而是要看清自己到底要什么,适合什么。"
所以,各位纠结要不要出国的家长们,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
你的孩子是更适合自主探索,还是需要严格的引导?
-
家里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起至少四年的留学开销?
-
最重要的,你和孩子对未来的发展究竟是怎么规划的?
记住,教育不是一场赌局,而是一次精准的投资。投资的关键不在于投多少钱,而在于投对方向。
这一点,我这些年帮助过的上千个家庭,都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个道理。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