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申请或迎来史上最严审查:哥大更“狠”,直接搞了个绝招!

老麦
2025-04-13
8 阅读
留学申请
推荐信
哥大
学术诚信
背调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最近收到好几个学生慌张的咨询,说是哥大突然官宣要严查推荐信,搞得他们心慌慌的。

图片

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必须说:这波操作不只是让学生慌,连很多机构都瑟瑟发抖。

不过说真的,哥大这次玩真的。他们不只是放了个"嘴炮",而是直接祭出了"杀手锏":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供推荐人的真实邮箱,而且明确说了,那些用Gmail、Yahoo、qq邮箱提交的推荐信,都要接受"特殊照顾"(懂的都懂)。

去年我有个学生差点因为这事翻车。这哥们儿在某500强实习,但懒得找导师要推荐信,想着随便找个模板改改得了。

结果倒好,刚收到offer没两天,学校就发来一封"温馨提示":他们发现推荐信邮箱有问题,需要重新核实真实性。

我当时看到消息差点没把手机摔了,还好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了实习导师补救,不然这个offer就要说拜拜了。

更狠的是,哥大这次直接明确:如果推荐人是你家里人(比如你爸是教授),必须老老实实交代,而且必须再找个外人写第二封推荐信。

不然被发现了,直接出局,连挽回的机会都没有。

想糊弄过关?别做梦了。哥大请来了业界"杀手"级背调公司Re Vera Services帮忙查证。

这家公司什么来头?我给你们爆个料:它手上掌握着几乎所有顶尖院校的推荐信数据库,而且和各大企业都有合作。你编造的那些"漂亮故事",在他们面前可能连三秒都撑不住。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去年发生的一个大案例。哥大就因为发现了一批推荐信造假,直接撤销了几十个已经发出去的offer。

那场面,简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昨天还在朋友圈晒offer的,今天就只能默默删帖了。

图片

别以为只有哥大这么"狠"。从我近几年的经验来看,顶尖院校都开始严查推荐信了。

今年MIT就直接甩出了一份"推荐信标准指南",里面写得明明白白:光夸没用,必须有实锤。

还记得今年3月,我一个学生问我:"麦哥,我在XX银行实习,但是我导师有点忙,让我自己写推荐信,他签字就行,这样可以吗?"

我当时就给他讲了一个2022年的真实案例:一个申CMU的学生,因为嫌麻烦,自己写了推荐信让导师签字。

结果倒好,Re Vera直接给他前导师发了封邮件核实。他导师一看内容就懵了,什么时候写过这样的推荐信?结果可想而知,offer直接被撤。

现在但凡是美国Top30的商学院,基本都和Re Vera有合作。我给大家列几个重点关注的项目:

  • MIT的MFin/BA项目,每年都有人因为这事翻车

  • 耶鲁商学院的M2M和资产管理项目,查得特别严

  • UCLA安德森的金融工程项目,出了名的较真

有意思的是,Re Vera的背调不是随便查查就完事。他们会发邮件给推荐人,核实从实习经历到具体项目细节。

我有个学生的推荐人去年就收到了长达3页的背调问卷,问题之细致,连"该学生在项目中具体负责哪些模块"都要详细说明。

要是觉得这还不够吓人,我再爆个更狠的:有些学校的背调会持续到你入学后。

就在去年,我就遇到一个学生入学两个月后被学校叫去谈话,因为他们在后期背调中发现这位同学的推荐信内容"可信度存疑"。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造假推荐信还是业内的"潜规则"。但这十几年来,我眼睁睁看着一个个顶尖院校开始组建专门的材料审核团队。

现在的情况是:你永远不知道哪封邮件会被翻出来查,哪个细节会被重点核实。

图片

说了这么多吓人的,作为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我得给大家一些实操建议:

第一,关于推荐信的来源配置。一般来说,美国顶校要求2-3封推荐信,配置建议是这样的:

  • 申请硕士项目:1封专业课教授 + 1封实习/科研导师

  • 申请MBA:2封工作主管 + 1封选修课教授(如果有的话) 这不是我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近800多个成功案例总结出来的"最佳配比"。

第二,千万别觉得找大牛写推荐信就稳了。

记得去年我有个学生,找了个院士写推荐信,结果字里行间全是"该生品德优良、勤奋好学"这种空话,招生官看完直接给了个大大的问号。

相比之下,我另一个学生的导师是个普通副教授,但在推荐信里详细描述了这个学生如何在一个关键项目中解决技术难题,最后直接帮他拿下了伯克利的offer。

第三,给在职申请的同学一个专业建议:提前半年和你的主管聊这事。我就见过太多人临到交推荐信了才慌慌张张找主管,结果写出来的推荐信跟应付差事似的。

还有更惨的,有些公司明确规定不给员工写推荐信,等你发现的时候申请截止日期就在眼前了。

最后,我必须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推荐信这个环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捷径"。

要么你老老实实经营好与推荐人的关系,要么就等着被调查时提心吊胆。就像我经常跟学生说的:宁可在前期多花点时间找对的人写推荐信,也不要在后期花十倍的精力去应付学校的背调。

记住,申请这件事就像写代码,没有bug才是最快的。那些想着"我命由我不由天"去铤而走险的,最后往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超过老老实实来的成本。

毕竟,你的留学梦就像是搭积木,推荐信是重要的基石之一。基石不稳,上面盖得再好看也是白搭。

这个道理,我这些年看着太多鲜活的例子,痛过的学生早就明白了。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