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刚官宣:大力支持留学!发布5大扶持鼓励回国!澳洲留学生狂喜!
说真的,最近这波留学生的"冰火两重天"着实把我看乐了。
这边中央十部门刚联合发文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那边北京就给"定向选调"画了条红线 - 海归不让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演"塔桥分离"呢。
作为一个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的老"留学规划师",我得说,其实这事儿一点都不奇怪。
要理解这看似矛盾的政策,得先搞明白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的海归市场,跟十年前真不是一个level的玩法了。
还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只要是海龟,基本都是"香饽饽"。那时候我手上第一批回国的学生,基本是"一封简历砸出三个offer"。
可现在呢?前两天我们团队一个从悉尼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投了20多份简历才勉强约上3个面试。你说这市场变化得,啧啧。
但是!不要被表象迷惑。我从业这13年,看过太多政策起起落落。这次的政策组合拳,不是要打压海归,而是给大家指了条明路 - 要玩就得玩高端的、精准的。
比方说这次中央文件里特别提到要"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
这可不是一般的政策支持。就在上个月,我们团队一位2016年回国的校友,靠着创业园的政策支持,拿到了500万的天使投资。这哥们现在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北京这个政策是不是给海归判了死刑?且慢。让我给大家捋一捋这里头的门道。
北京这次看似是关了定向选调的门,但其实是逼着大家去看那扇更大的窗 - "优培计划"。
你可能不知道,从2021年开始,我就发现北京的人才政策在偷偷地往这个方向转。
那会儿我一个从哈佛回来的学生,本来执意要走定向选调,我劝她看看优培。结果呢?人家现在在某央企做到部门主管了,年薪早就破了百万。
所以说,与其纠结一个渠道的关闭,不如把眼光放宽一些。毕竟,现在的留学生就业,早就不是简单的"镀金回国"那一套了...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海归到底该怎么玩?作为从业第13个年头的老麦,我得说,"知己知彼"才是王道。
先说"知己" - 你得清楚自己是哪类海归。我给大家整理了个简单的"海归战斗力评估表":
TOP级:985/211本科+世界前50名校硕士,特别是带实习、项目经验的。这类同学基本不愁,该有的机会都有。
就在上周,我一个交大本科+MIT硕士的学生,简历刚挂出去就被BAT三家同时约了面试,这波操作我直呼内行。
中档型:普通本科+名校硕士/博士。这类同学要懂得扬长避短。
我2019年带过一个姑娘,本科一般但伦敦政经的金融硕士,面试时光聊专业知识把面试官聊服了,现在在某大型券商当VP,这不就很清爽?
基础型:全程海外读的同学。
这类是真的要有点本事了。记得去年有个全程澳洲读的娃,回国后头两个月找工作差点把他爸妈急哭了。后来我们帮他包装了个"跨文化咨询"的人设,又花了仨月突击行业知识,这才在某外企landed。
说完"知己",再说"知彼" - 得看懂用人单位的心思。
现在的用人单位真不傻,你那个学校排名第几他们比你都清楚。
前两天逗死我了,一个面试官直接问我学生:"你们学校在QS排名第87,为啥履历上写的全球前50?" 这娃当时就懵了,我都替他尴尬。
但是!真正牛的企业看的不只是学校。
就拿我一个从业第8年时遇到的案例来说吧。这哥们儿澳洲八大毕业,但在学期间带队做了个中澳跨境电商项目,回国后直接被某独角兽企业高薪抢走。为啥?人家看中的是实干能力啊!
另外,现在的就业市场有个特点 - "专业壁垒"没那么死板了。我就见过学环境科学的去做投行、学传媒的去做产品经理。但有个前提,你得有真本事。
我记得2022年带过一个学生,本来学的是传媒,但人家在国外就开始自学编程,做了好几个不错的独立项目。
回国后照样让互联网大厂开出了30万+的年薪。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要想活,得有活儿。
最关键的是 - 你得有"差异化竞争力"。就是你要想清楚:"凭啥选你?"
说回差异化竞争力这事儿,给大家分享几个实操建议:
首先,要有"专业硬实力"。别整天嘚瑟自己在国外读书多么牛,现在的HR都精着呢。
前几天我遇到一个学生,在悉尼大学读数据分析,一开口就是"我们学校全球排名第xx"。我直接给他整不会了:"你倒是说说你会啥?"这孩子愣是憋了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说个反面案例啊,2023年我遇到一个学生,UCL毕业的,天天嚷嚷找不到工作。我一问才知道,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只顾着刷分,实习项目一个没碰,毕业就想空手套白狼。我当时就说:"你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但我也见过牛人。
去年我们一个学生,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读书期间,自己琢磨着做了个金融科技的小项目,还拿了学校创新奖。回国后直接被某大行看中,给的薪资package能让一堆人眼红。
第二个建议是"跨界能力要强"。我从业13年见过太多案例了,最后能爆发的往往是那些敢于跨界的人。
就说我2017年带的一个学生吧,本来学的是生物制药,但人家在墨尔本读书时就开始琢磨AI制药,现在创业都拿到B轮了,这叫一个真香。
再说说定向选调这事儿。北京不让进?没事儿,我们走别的城市啊。现在二线城市的人才政策不比北京差。
杭州给世界百强高校毕业生40000补贴,厦门给博士80000补贴,成都更狠,直接给人才购房补贴。这不比挤破头去挤北京香?
最后说个扎心的真相 - 现在的留学生市场已经从"单纯镀金"变成了"真才实学"的较量。
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以为你是海归?其实你只是众多求职者中的一个。"这话可能不好听,但这就是现实。
所以,与其埋怨政策收紧,不如好好想想:"我能给用人单位带来什么价值?"去年底我一个学生就很聪明,人家从UTS毕业后,主动去学了一堆新能源领域的知识,现在在某新能源龙头企业干得风生水起。
记住一句话:市场永远都在变,但永远青睐有真本事的人。这个道理,在我从业的这13年里一直都没变过。
面对这波政策变化,与其焦虑,不如行动。你要做的不是纠结"为什么我不行",而是思考"怎样让自己更行"。
别整天盯着北京那点儿事,全国机会多得是,关键是你有没有本事把握住。
老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希望对你有启发。如果你还是觉得焦虑,那就记住我常说的一句话:"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
咱们海归圈里,从来不缺机会,只是看你准备好了没有。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