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剑桥学子的考公历程,这才是真实的海归故事
最近收到不少海归宝宝的私信,都在问:"麦哥,听说现在考公务员卷得不要不要的,我这个海归还有戏吗?"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生的老兵,我是真没想到考公这波浪潮能把留学圈冲击成这样。
前两天我们团队刚帮一个澳洲莫纳什大学的研究生Stella搞定了人才引进,这姑娘之前可是冲着500强去的,结果去年突然给我发消息说要转考公。
你们猜怎么着?这位"叛逃"金融圈的小姐姐,现在在某省商务厅过得不要太滋润。不过能有这样的结果,可不是光靠运气,中间那些坑要是没人提醒,怕是要掉进去好几个。
先说最重要的应届生身份问题。很多海归以为拿到学位证就万事大吉了,这可太天真了。
根据最新政策,你要是想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必须在2023年1月1日至面试前取得国(境)外学位并完成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
我见过太多因为错过认证时间,白白丢掉考公机会的案例。
就在去年,我遇到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他等到回国才开始办理认证,结果错过了国考报名。那个懊悔劲儿,我现在想起来都替他心疼。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专业的小技巧:根据你的毕业时间,实际上是可以赶上多次考试机会的。
比如1-4月毕业的同学,巧妙规划的话能赶上三次国考,而5-12月毕业的也能确保两次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时间规划有多重要。
还有个经常被忽视的重点:考公途径可不止国考这一条路。
除了常规的公务员考试,还有事业编、选调生、人才引进等多个渠道。特别是人才引进这条路,简直就是为海归量身定制的。
举个例子,我去年帮一个伦敦政经的硕士申请了某沿海城市的人才引进计划。
人家看中他的学校背景(QS Top50)加上金融专业背景,直接就走了绿色通道。所以说,有时候看似最难的路,可能反而是最容易的。
说到专业选择,这里面也大有文章。记得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的时候,遇到一个挺逗的案例。
一个学生在澳洲读的是艺术史,回国后突然想考商务部,找到我时都快急哭了。
这事儿还真让她给整成了。
我们帮她设计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先去英国读了个一年制的国际贸易硕士,现在人在商务部某司工作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说,留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海外跨专业申请来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选专业也是有讲究的。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商科、计算机、法律这些专业的考公岗位明显多于其他专业。
特别是商科,我手里有个数据:某省去年的公务员岗位中,经济金融类专业占比达到了38%,这数据简直就是在对海归招手。
学历认证这块儿也是个技术活。之前就有个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因为不了解内情,差点把自己"玩死"。
英国那边的学位证明通常要等到7月份才发,这哥们儿想等拿到证书再办理认证。结果要不是被我拦住,就错过了那年的国考。
其实只要材料齐全,完全可以在毕业前就开始准备认证。
现在教育部留服中心的认证周期一般是20个工作日,但遇到热门申请季可能会延长。
所以我建议大家至少提前3个月开始准备材料,特别是需要做公证和认证的文件。
关于第一学历的问题,我真得说道说道了。有些留学生因为本科成绩一般,整天纠结这个问题。
其实在考公这块儿,第一学历真不是重点,人家看的是你最高学历。只要你的硕士学位是真材实料的,基本都能评到副科级。
而且海外硕士普遍1-2年就能读完,比国内读研省了至少一年时间。
再加上国外院校跨专业申请的政策比较开放,简直就是给留学生开了个"后门"。
我之前带过一个学生,本科学的是化工,在英国读了个公共管理硕士,现在在发改委干得风生水起。
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个挺有意思的案例...
说到这个案例,是个在LSE(伦敦政经)读金融的女生。
她在准备考公的时候,特别纠结要不要先去四大积累工作经验。最后我给她的建议是:如果确定要考公,就别绕弯子了。
为啥这么说?现在不少用人单位都开始卡社保经历了。你要是在私企待过,有些岗位可能就直接被pass了。
这事儿说起来挺反直觉的,但确实是个坑,我已经见过好几个因为这个问题失去机会的例子。
不过海归也不是没有独特优势。
比如说外语能力,这可是很多岗位的加分项。我之前带过一个学生,在面试商务部的时候,考官问了个关于WTO规则的专业问题,他直接用英文作答,把考官都整懵了。最后不仅考上了,还被调去了一个很吃香的部门。
再说说备考策略。
很多海归一回国就想着报班,其实我觉得没必要那么着急。建议先自己看看行测和申论的真题,摸清楚考试的套路。如果实在觉得吃力,再考虑报班也不迟。
这里分享个小技巧:每年的国考申论其实都有规律可循。
比如近几年的热点词就离不开"数字经济"、"乡村振兴"这些。我建议大家平时多关注一下国家发展战略,看看《求是》杂志,这对写申论很有帮助。
最后说点儿实在的。
现在考公确实越来越卷了,但对海归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很多人只看到了考试的难度,却忽视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就拿基层工作经验来说,虽然很多海归没有,但在国际视野、创新思维这些方面往往有独特优势。
我经常跟学生说,考公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别看现在工资可能不如私企高,但从长远来看,公务员的发展路径其实挺清晰的。
特别是对海归来说,只要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上升空间反而更大。
写到这里,不知道有多少海归小伙伴已经蠢蠢欲动了?如果你也在考虑考公这条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麦哥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记住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希望每个想要通过考公实现人生理想的海归,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