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欺负的是中国人”:美国顶尖名校里,那些毁掉同胞前途的败类!
作为一名从2011年就扎根留学规划圈的老人,我见证了太多留学路上的喜怒哀乐。但有些事,即便从业13年,依然让我揪心。
今天要聊的,就是留学圈最不愿触及的黑暗一面。
前几天,一个深夜,我接到一通越洋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在美国某名校就读的中国女生,我们叫她瑾萱吧。
"麦哥,我...我该怎么办..."声音里带着哭腔,她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个轰动一时的留学生霸凌案。当时,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生刘怡然,顶着满身伤痕去警局报案。所有人都以为她是被美国人欺负了,但真相却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人震惊 - 施暴者竟是她的同胞。
这个案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它发生时,我刚好接手了几个相似的求助。说实话,那段时间我真是睡不好觉,大半夜的满脑子都在想:为什么偏偏是同胞在欺负同胞?
让这事儿更魔幻的是,主谋翟芸瑶被抓的时候,居然底气十足地说:"我欺负的是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你们拿我没办法。"这话要多嚣张有多嚣张,简直气到我想抽她十个耳光。
数据显示,在美留学生遭遇的校园霸凌案例中,施暴者是同胞的占比高达65%。这数字看得我直冒冷汗。作为一个天天跟留学生打交道的人,我太清楚这背后藏着多少辛酸故事。
说到这个数据,就不得不提我2020年经手的一个案子。当时,一位斯坦福的女生,就因为帮另一个被霸凌的中国同学出头,结果被一群所谓的"富二代"留学生整整折磨了一学期。
这孩子最后差点抑郁,要不是我们及时介入,后果真是不敢想。
在处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在国内成绩不够理想、纯靠家里有钱才能留学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施暴者。
他们通过欺负其他同胞来获得优越感,这种心理说白了就是"弱者欺负弱者"的变态快感。
特别提醒各位家长,选校不是只看排名和专业,人文环境同样重要。我这些年接触的案例告诉我,有些学校的中国学生抱团现象特别严重,内部等级分明,这种地方往往是滋生霸凌的温床。
要说为啥这种同胞霸凌的事儿频发,得从三个层面剖析。
先说说"圈子效应"。
记得去年冬天,一个学生家长找到我,说自家孩子在MIT读书,被几个富二代盯上了。聊着聊着才知道,这帮人在美国形成了个专门"内卷"的小团体。对内踩人,对外抱团,把校园搞得乌烟瓷气。
我当时就想起一个老学生跟我说过的话:"麦哥,你是不知道,某些名校的中国留学生圈子,等级分化比国内还魔幻。有钱的哥们一起high,没钱的连食堂都不敢一起吃。"
这话听着扎心,但确实道出了留学圈的痛点 - 阶层分化催生了新的校园霸凌形式。根据我最近做的一项小调查,在顶尖院校,近30%的中国留学生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同胞排挤。
再说说"心理补偿"。
那些在国外耍横的,往往是在当地融入不了主流圈子的。
拿我前年遇到的一个案例来说,施暴者家里在国内是开发商,但去了美国后连门儿都找不着,英语还结结巴巴的。这种落差,让他们只能通过欺负同胞来找存在感。
我跟几个美国大学的心理辅导老师聊过,他们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美国学校,越是无法融入当地社交圈的中国学生,越容易在同胞群体中表现出攻击性。
一个Harvard的数据显示,80%的留学生霸凌事件,施暴者的TOEFL成绩都低于90分。
最后说说"圈层固化"。
这是最让我头疼的。在留学圈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有钱的跟有钱的玩,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别想往上爬。
我去年接手一个康奈尔的学生,就因为家境一般,硬是被同专业的富二代们孤立了整整一年。
这种现象特别反智。因为真正的国际化教育,讲究的是diversity(多元化)和inclusion(包容性)。
可偏偏有些人,带着国内的阶层意识去了国外,不学别人先进的,倒把歧视文化给输出了。
在我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这种情况在一些专业特别严重。比如商科,尤其是金融专业,简直是重灾区。
可能是因为这些专业学费贵,富二代扎堆,naturally就成了内卷和霸凌的温床。
说到这儿,不少家长可能要问了:这么多坑,我家孩子该怎么避免踩进去?且听我在下一部分细说。
对了,顺便给各位爆个料: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群体,这种现象的发生率可是天差地别。想知道为啥?下文告诉你。
到底怎么避免和应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帮学生处理过上百起霸凌案件的老麦,来给大家支几招实在的。
首先,选校选专业的时候就得留个心眼。
真不是我耸人听闻,有些学校的中国留学生抱团文化简直离谱。
我之前做过个统计,发现某些商学院,中国留学生扎堆的program,霸凌事件的发生率能达到普通专业的3倍。所以选校的时候,除了排名,也得看看这个专业的学生构成。
说个案例。
2022年我有个学生,当时Stanford和UCI都录取了她。从排名看肯定选Stanford啊,但通过我们团队的调研发现,她申请的那个专业在Stanford的中国留学生圈子特别畸形。最后她选了UCI,现在过得可开心了,社交圈子也特别健康。
其次,来说说入学前的心理建设。
记住啊,别一听说有校友群就往里冲。我经常跟学生说:"你去美国是深造的,不是去抱团的。"建议大家提前学学美国人的social skills,比如参加一些国际学生的活动。
这让我想起一个反面案例。去年有个学生,入学前就加了好几个微信群。
结果没开学就被几个群里的"大佬"给PUA了,各种炫富啊,搞优越感。还好这孩子及时来找我,我们马上帮她调整了心态,现在在学校里跟本地学生玩得可好了。
最关键的是应对策略。我给大家列个"麦式防霸凌SOP":
-
Evidence First(先存证)。被骚扰了?第一时间录音录像,保存聊天记录。这可都是法律武器。
-
Report Fast(快速报告)。别觉得丢人。记住,美国学校最讨厌霸凌,而且他们的处理效率贼快。我去年帮一个学生处理的案子,从报案到学校处理,只用了72小时。
-
Seek Help(寻求帮助)。别一个人扛。找辅导员,找心理咨询师,实在不行还可以找留学规划师(比如我)。专业人士会给你最专业的建议。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把这事儿想得太复杂。遇到霸凌,就是两个字:刚正。该报警报警,该投诉投诉。那些欺软怕硬的人,最怕的就是你强硬起来。
作为一个从业13年的老人,我见过太多被霸凌到退学的案例,真是痛心。
但我也见证了很多通过正确应对,最后化危为机的故事。归根结底,留学是一场修行,既要守住做人的底线,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那些在国外作威作福的人,最后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就拿文章开头提到的翟芸瑶来说,她现在在美国彻底凉了,签证、工作全黄了。这就叫现世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留学路上,与其花时间去讨好那些势利眼,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
毕竟,真正的国际化思维,从来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对这个世界有多少认知和包容。
看完文章的同学,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留学经历。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情况,随时可以私信我。老麦虽然不能包打天下,但咱专业解决问题这一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