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交大密院正式停办!中外合办学校的形势在悄悄发生巨变!

老麦
2025-04-13
10 阅读
留学
中外合办
国际教育
高等教育

图片
图片
加过麦叔V:maigaof,就会知道我的朋友圈有多炸裂
图片
****

"又一个重磅炸弹在留学圈炸开了。"

图片

作为从事留学咨询13年的老兵,我差点没端稳手中的咖啡杯。1月10号,密歇根大学宣布终止与上海交大合作的消息,瞬间点燃了我的朋友圈。

这事儿可不是一般的大,咱得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当年交大密院在2006年成立时,那可真是一匹留学界的黑马。

工科狂魔们挤破头要进去,为啥?就一个字:香!ABET认证的工程学位、全英文授课、100%的国际交流机会,这谁顶得住?

这么说吧,在我2011年刚入行时,就遇到一个学生,他当时纠结要不要去交大密院。

我问他:你想不想接受真正的国际教育?想不想在中美两个教育体系里玩转?最后哥们儿去了,现在在硅谷混得风生水起。

但现在的局势,啧啧,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TOP30名校这一刀切下去,在我眼里,哪是简单的一个项目收场?这是整个留学大环境的风向标在大转弯啊!

先说点干货:过去20年,光是交大密院这一个项目,就给1000多名本科生提供了国际交流机会。这数字在我这个老江湖眼里可不是轻飘飘的数据,而是实打实的人生际遇。

但我得说句心里话: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们,与其纠结于一个项目的终止,不如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记得我前两天还遇到一个学生家长,担心得睡不着觉。我跟他说:"大哥,您先喝口茶定定神。这事儿没您想的那么吓人,但也没您想的那么简单。"

对在读的学生,校方已经给出了明确承诺: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点让我松了一口气,至少不是那种"说拜拜就拜拜"的糟心事。

但对于计划申请的同学,我得说句大实话:现在的留学圈,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僧多粥少的时代了,而是到了必须重新思考定位的关键节点。

图片

我给大家捋一捋这背后的连锁反应。这么说吧,国际教育就像玩过山车,你得提前研究好路线图。要不然等到开始俯冲了,那可真是连哭都来不及。

记得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个年头,遇到一个学生叫安远(化名)。那小子特逗,成绩不算顶尖,但脑子活络。他当时就问我:"麦哥,这些合作项目靠谱吗?"

我当时就给他算了一笔账:

第一,合作项目确实是个好跳板,但千万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拿密歇根这事来说,虽然学校承诺保障在读学生的权益,但谁又能保证后续不会出现其他变数?

第二,现在的国际教育市场,机会和风险都在扩大。安远最后选择了一个看似走得慢,但实际上更稳健的路子 - 他先去了一个普通211,但在大一就开始系统性地规划未来。现在?人家已经顺利拿到了加州一所名校的offer。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下雨天,有人打伞,有人等雨停,还有人在雨中疯跑。但最聪明的,是那些在放晴时就已经准备好雨伞的人。

现在的留学环境,已经不是简单的"申请-录取"的线性模式了。我最近接触的几个案例让我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

  1. 美国TOP30高校确实在调整与中国高校的合作策略,但与此同时,欧洲、新加坡的一些顶尖学府却在加大招生力度。

  2. 申请者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纯高分已经不够看了,学校更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适应性。就在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就因为一个开源项目,成功突破了某校CS专业的重围。

  3. 最关键的是,留学的"性价比公式"正在被重写。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美的项目,未必就是最适合你的选择。

图片

说真的,每当我遇到类似这样的突发事件,就会想起一句老话:留学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长跑,我建议大家这样应对当前的形势:

首先,别慌,真的别慌。记得去年有个学生家长听说UCLA调整某个项目后,差点没当场去医院。

我问她:"您先冷静一下,孩子现在哪个年级?"一问才知道,人家孩子还在初中。这不是典型的"未雨先惊雷"吗?

其次,我建议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留学规划思路:

  1. 分散风险很重要。比如我最近帮一个学生做规划,除了美国TOP30院校外,我们还把新加坡国立、帝国理工这些学校纳入了备选名单。这孩子后来说:"麦哥,真没想到,选择面一下子就开阔了。"

  2. 提前布局更要紧。现在不少高中生暑假就开始找我聊留学规划了。这让我想起2018年一个逆袭案例:当时这个学生从高二就开始准备,最后以全额奖学金的成绩,杀进了一所藤校。

  3. 核心竞争力要跟上。纯靠高分和课外活动堆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在上个月,我一个GPA不算顶尖的学生,凭借在开源社区的深度参与和几个实用专利,成功拿到了某TOP20名校的录取。

最后,我想说的是,与其纠结于某个项目的变动,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密院项目的终止确实是个信号,但绝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对在读的学生来说,学校已经承诺保障学业完成。但我建议你们可以主动出击,比如:

  • 积极寻找新的科研合作机会

  • 提前规划实习和交换项目

  • 拓展专业技能认证

对准备申请的同学,我的建议是:

  • 重新评估目标院校组合

  • 加强个人特色项目建设

  • 保持对留学政策的敏感度

记住,在这个风云变幻的留学圈,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哪条船上,而是你自己的航海能力。与其被环境牵着鼻子走,不如主动掌握方向盘。

毕竟,留学的本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镀金,而是真正的能力提升和视野开拓。

这一点,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wordsunny001。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图片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