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官宣:大力支持留学!发布5大扶持鼓励回国!澳洲留学生狂喜;

老麦
2025-04-13
1 阅读
留学政策
职业规划
海归就业
澳洲留学

图片

各位,我是麦高。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扎根留学领域的老江湖,最近这段时间可真是让我有点头大。

图片

一头是中央连发福利,一头是北京突然关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政策对留学生来说,啧啧,真是够刺激的。

这不,前两天我刚给一个2019年去澳洲读本科的学生做职业规划,正聊得起劲,

这孩子突然甩来一条新闻,说是北京2025年定向选调不要留学生了。"麦哥,这是什么情况啊?"看着学生焦虑的表情,我心想,是时候给大家好好理一理这背后的门道了。

说来也巧,就在北京这政策刚出炉没几天,中央十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

这玩意儿啊,简直就是给海归们送大礼包 - 优化学历认证、简化出入境手续、畅通人才评价渠道,real贴心。在我13年的从业生涯中,还真没见过这么系统的支持政策。

不过啊,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记得前段时间一个回国的剑桥博士和我吐槽:"回来三个月了,连个合适的offer都没有。"可不是嘛,现在的海归就业市场,早就不是十年前那种"镀金就能为所欲为"的时代了。

最近几个月我看到的数据显示,985本科+海外名校硕士这个组合,正在职场上大杀四方。

而那些纯海外背景的留学生,除非是TOP30名校的,不然真有点尴尬。就说我前两年带过的一个学生,康奈尔大学毕业,回国后愣是被几个HR说"缺乏本土实践经验"。这种情况,在我2011年刚入行时简直不敢想象。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政策,其实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单纯的海外学历已经不够用了,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刷履历"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用人单位更看重什么?且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图片

来,我们先从热乎的消息说起。我最近接待了一批2023年刚回国的留学生,发现他们的求职经历简直是一个缩影,让人不得不感慨这市场变化也太快了。

举个栗子。前段时间有个悉尼大学的硕士跑来找我,开口就说:"麦哥,我都快疯了,HR都说我的背景不match。"

我仔细一问才知道,人家不是嫌学校不够好,而是发现这孩子在澳洲两年,除了上课就是打工,professional experience几乎为零。这和我在2015年左右见到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会儿海归身份本身就是一张通行证。

现在的用人单位更看重什么?我给你们列个清单啊:

第一,专业实操能力。不是考试分数,而是真枪实弹的项目经验。

就在上个月,一个伦敦政经的金融硕士,就因为在学期间参与了两个区块链项目,直接被某大厂相中。看到没,人家要的是能上手干活的人才。

第二,符合国内发展节奏的技能组合。这个很关键。我前两天刚碰到一个曾经的学生,现在做投资,他给我爆了个料:他们公司特别青睐那些既懂国际市场,又了解国内产业政策的候选人。

老麦我从业这么多年,深感现在的海归必须做到"洋为中用",不然真容易变成"两头不靠岸"。

第三,跨文化沟通实战经验。注意,我说的不是语言成绩。就最近吧,我帮一家企业面试,遇到两个海归。

同样是海外名校毕业,一个在校期间组织过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另一个基本就是和中国同学抱团。猜猜谁拿到offer了?没错,是组织活动的那个。

这还不是最有意思的。你们绝对猜不到,现在有些企业开始特别重视什么 - 留学生在国外的"泡论坛"经历!

为啥?因为这说明你有能力融入当地社区,获取第一手资讯。我一个学生就是因为长期活跃在Python论坛上,面试时大秀海外开发者圈的见闻,直接拿下offer。

但最让我感慨的是,现在的海归就业有点像"双向奔赴"。一边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边是市场对能力的严格筛选。

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大家还在谈"镀金",现在都在聊"赋能",这变化可不是一般大。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种情况,现在的留学生该怎么办?过去几年,我看着不少毕业生走过弯路,也见证了一些人逆风翻盘。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蹲在留学行业的老麦,今天就给大家support一套实操建议。

首先,选校选专业要精准出击。我去年帮一个理工科学生规划,发现他盯着 QS 排名选校,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点 - 人工智能这个专业在软科排名里的表现完全不同。

最后他换了目标院校,现在在国内如鱼得水。专业选择就是这么实在,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第二个建议,是在海外期间就要做好职业规划。记得我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学生,哈佛毕业,专门趁放假回国实习了三个月,还主动接触了几个业内大佬。

结果回国后直接就被头部券商收了。这让我想起2013年时带过的一个学生,天天嫌实习麻烦,结果毕业后求职遇到各种钉子。

还有一个我一直在强调的点:要把海外经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比方说,我最近辅导的一个澳洲留学生就很聪明,她不光学习数据分析,还专门研究了澳洲的 ESG 投资案例。你猜怎么着?一家正在布局 ESG 的大型基金公司直接开出了超预期的薪资。

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现在很多留学生特别焦虑,总觉得错过了国内的好机会。

但根据我这13年的经验来看,机会永远都在,关键是你怎么把握。就像最近我遇到的一个学生,因为北京定向选调的事儿都快抑郁了。

我就跟他说,与其在这儿纠结,不如想想怎么把你在英国学到的 smart city 经验用到其他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中去。

说真的,现在的留学生比我们那会儿面临更多挑战,但机会也更多元。记得我刚入行时,海归基本就奔着外企和央企去。

现在呢?创业、新经济公司、研究机构,选择多得很。关键是要找对方向,把海外所学真正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与其焦虑时代变迁,不如提前做好准备。毕竟,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可是我这些年看着无数案例得出的结论。

各位还有什么问题,随时找老麦聊啊。毕竟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这不就是我们这行的意义所在嘛!

图片

图片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maigaot  或 maigaof ,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分享

图片

收藏

图片

点赞

图片

在看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本科生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