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在酒吧学知识吗?
_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_
学术酒吧:“严肃学问”和“快乐小酌”也能兼得
今年以来,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学术酒吧”成为一大新潮流。这里不只是喝酒的地方,更是让你用一杯啤酒消化一个学术理论的奇妙之地!在昏黄的灯光下,伴着轻柔的爵士乐,你可能听到的不是老板讲解新款啤酒的味道,而是博士生在高谈阔论《黑神话:悟空》的文化符号。学术酒吧,究竟是谁在办、谁在讲、谁在听?最重要的是,它能在大家的生活中长期“驻扎”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沉浸式体验”这个看似不搭界却相得益彰的学术新玩法!
01 组织者的自白:我们不只是玩票
张家宁是北京某学术酒吧的组织者,也是这场“学术风潮”的幕后推手。他毕业不久,正赶上“学术酒吧”在城市中爆火,这个有趣的概念像是一束亮光,照亮了他的职业迷茫期。作为一个喜欢“边喝酒边聊天”的人,他觉得这种形式既熟悉又新鲜:“要是有机会把我喜欢的文化和朋友们分享,那就太好了!”于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拍即合,决定搞一搞这个“文化新项目”。
张家宁坦言,举办学术酒吧活动并不轻松——找场地、邀讲者、设计活动、做宣传……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第一场活动他请来了一位北大哲学博士,话题是关于“flag效应”,现场竟然来了六七十人。“没想到啊,这年头学术也能有‘流量’!”张家宁笑着说。至今,他们已经举办了18期活动,每场座无虚席。张家宁坚持学术酒吧的内容必须有深度,拒绝“水课”与“老调重弹”。他要求主讲人必须是名校博士,同时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热爱。
他认为,这种场合最重要的是“深入浅出”,不高冷,也不掉书袋。他常常对主讲人说:“如果连你妈都能听懂,那就算成功了。”这种接地气的标准让不少学术大咖也心甘情愿“下凡”参与。
当然,组织学术酒吧并不意味着“来钱快”。张家宁和团队常常自掏腰包维持运转,但他说:“虽然不赚钱,但很有成就感。”张家宁的初心很简单:“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搞文化沙龙,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放下手机、面对面交流的场所。”
02 主讲人的思考:讲学术,还是讲故事?
陆子奇是一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受邀在学术酒吧主讲《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他形容这次经历是“在学术和社交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他认为,在酒吧里讲学术就像是在和朋友聊天,大家更愿意打破学术的“高墙”。“学术酒吧是个好平台,让我们这些学者也能走出象牙塔,与社会产生真正的对话。”陆子奇这样说道。
虽然陆子奇平时也在学校讲座上与学生交流,但他发现,学术酒吧的观众更为活跃,问题更具挑战性。在一次活动中,一名观众竟然直接打断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类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这让陆子奇大吃一惊——这种挑战可不是在校园讲堂上常见的。尽管如此,他也觉得这种质疑很有价值:“这些提问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视角,甚至在未来的研究中更关注普通人关心的具体问题。”
陆子奇认为,学术酒吧的出现并非偶然。“人们对思想和知识的渴求并未减弱,相反,它在寻求一种新的形式和空间。”他希望,未来的学术酒吧不仅限于人文学科,还能吸引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分享。“只要内容够新鲜、够有趣,酒吧里就有机会成为知识的舞台。”
03 观众的声音:有酒有话聊,思想也“上头”
“我是一名物理系的毕业生,也是学术酒吧的忠实粉丝!”小步说,自己参加过四次学术酒吧活动,每一次都感觉“脑洞大开”。他回忆道,第一次参加活动时,他在听完一场关于博弈论的讲座后,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如果AI能做越来越多的事情,那我们人类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独特性?”这个问题让主讲人也露出了惊讶的神情。这种面对面、深度互动的体验,是小步在互联网世界中难以找到的。
悠悠是一名教育学硕士,在经历了一段沉闷的工作期后,她把学术酒吧视为一种“精神充电”的方式。“学术酒吧让我重新找回了读书时代的思考感觉。”她说。“讲座上不仅能学到新东西,还能结识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人。”尽管她认为有些讲座内容仍显得“太科普”,没有她预期的那么深入,但她还是愿意继续参加,“毕竟总比在网上刷短视频有意义。”
另一位观众小路则已经工作十余年,她直言:“学术酒吧的形式很接地气,学术不再是高高在上,可以直接融入我们的生活。”她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对知识和思想的更高层次的满足,学术酒吧正好顺应了这一趋势。
小路甚至将学术酒吧比作“新世代的柏拉图‘会饮’”,在这里,大家不仅“酒酣耳热”,更是“言辞激昂”。她认为,如果这种形式能在未来延展到更多空间,不仅限于酒吧,还可能成为年轻人追求文化与思想的一种新方式。
04 学术酒吧的挑战:热潮之后,如何“持续保温”?
当“学术酒吧”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生活的新选项时,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显而易见。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持续的新鲜感。张家宁承认,学术酒吧的活动策划并不简单:“我们总不能每次都靠‘博弈论’或者‘自拍文化’来吸引人吧!”他打趣道,“要知道观众的胃口可是越来越挑剔。”为了吸引更多不同兴趣的观众,学术酒吧的组织者们不断在选题上“绞尽脑汁”。除了哲学、经济、历史这些“老面孔”,他们还尝试引入一些更加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主题,比如AI与人类伦理、网络文化的崛起、流行音乐中的社会反思等。张家宁的目标很明确:“我们想要让学术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高深莫测,而是和你我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
但选题的多元化只是挑战之一。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观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张家宁观察到,许多观众可能只是因为“猎奇”而来,但如何让他们“上瘾”才是关键。他们计划推出一些会员制的活动,通过提供独家内容、特别讲座、线下互动等方式,打造更为紧密的社群连接。“让大家觉得,他们不仅是来听讲座的,而是加入了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文化圈子。”他说。
与此同时,学术酒吧的盈利模式也是一大难题。虽然有一些企业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现象,并表达了合作意向,但张家宁认为,“文化不能变成单纯的‘生意’。”他相信,保持独立性和学术性,才是学术酒吧能够长期发展的基础。“赚钱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希望这是一个能够让人真正有所得的文化平台。”
05 从观众到参与者:学术酒吧如何“破圈”?
当谈到未来发展时,张家宁希望学术酒吧能够实现“破圈”——不再局限于学术圈,而是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社会学者”参与其中。比如,医生可以来分享医学与人类健康的伦理问题,律师可以聊聊法律中的道德困境,甚至是程序员讲解“算法如何影响你的日常决策”。
张家宁和团队也在尝试“跨界合作”。他们计划与艺术展览、文创市集、咖啡馆等其他文化空间合作,将学术酒吧的形式扩展到更多场景。“我们希望人们在看画展的同时,也可以参与一场哲学沙龙;在喝咖啡的间隙,也可以来一场经济学讨论。”张家宁说,“让学术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咖啡因’。”
陆子奇也对学术酒吧的未来充满期待。“学术酒吧不仅仅是一个讲台,它可以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引导者。”他设想,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不局限于酒吧,还可以是书店、茶馆,甚至是公园草坪上的读书会。“只要有思想的地方,就有学术酒吧的空间。”
06 观众的反馈:学术酒吧值得“回本”吗?
对于观众来说,学术酒吧无疑是一次“风险投资”。他们支付门票,花费时间,换来的可能是一场充满干货的讨论,也可能是一次毫无收获的空谈。悠悠就坦言,尽管学术酒吧的内容让她很有收获,但也有几次,她觉得内容过于浅显,甚至有点“鸡汤式的说教”。“我来学术酒吧是为了‘充电’,而不是听一些大而无当的道理。”她说。
小步则对学术酒吧的互动性提出了建议:“我希望有更多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讲授。”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交流,应该是“你一言我一语”的双向沟通,而不仅仅是主讲人独自“表演”。小路也表示:“如果能有更多的自由讨论环节,大家的思维碰撞会更激烈。”她建议,未来的学术酒吧可以在时间安排上多留一些给观众提问和讨论的环节。
尽管如此,观众们普遍对学术酒吧持肯定态度。毕竟,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走出信息茧房、接触新知的机会。“就算有时内容不够深,但氛围很好,认识新朋友、聊聊学术,总比刷抖音强。”小步说。
07 学术酒吧的未来:一场文化的长跑
对于张家宁和陆子奇来说,学术酒吧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种文化理想。“让严肃学问和快乐生活共存,是我们的目标。”张家宁说。他希望未来的学术酒吧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着思想自由和开放交流的标志。“我们想让学术酒吧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就像图书馆、咖啡馆一样自然存在。”
然而,张家宁也清楚,学术酒吧的路并不容易走。热度过后,它是否能够沉淀下来,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仍需时间检验。“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他说,“但只要有人愿意来,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陆子奇则更为乐观:“学术酒吧的存在证明了,大家对思想和知识的需求并没有减弱。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这种需求更易被满足。”他认为,未来的学术酒吧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而应成为推动社会思考和进步的一部分。
08 学术酒吧的“未来关键词”
张家宁和团队在总结学术酒吧的发展时,提出了几个关键词:“多元、包容、深度、共鸣” 。他们希望,未来的学术酒吧不仅在内容上更加多元,也能吸引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与。无论是金融分析师、程序员、设计师,还是社会学者、法律专家,大家都能在这里找到交流的机会。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深度”和“共鸣”:“学术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变生活。”张家宁说。“我们希望学术酒吧的每一场活动都能让人有所思、有所得。”
对于学术酒吧的未来,张家宁总结道:“不管最后能否成为一股文化潮流,它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学术的另一种可能。它让知识和思想从象牙塔走进了酒吧,让年轻人重新发现了学术的魅力。”
行业内少见的高素质留学顾问
别忘记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