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澳洲海归送外卖,我想说点不一样的!
最近刷到个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的新闻。
一位澳洲留学回来的小哥,在送外卖时被一个保安给捅了。这哥们叫李凯越,32岁,曾在澳洲读心理学,家里为了他留学砸锅卖铁掏了100多万。
这消息一出,舆论瞬间就炸了。"一个海归为啥要去送外卖?""留学不是白费了吗?""现在的海归都混得这么惨?"
做了13年留学咨询,看着一代代学生出国、回国,说实话,我真的憋不住要说点啥。
先说个数据吧,2023年,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国内每个职位平均有34个人在抢。你品,这是什么概念?搁在十年前,海归回国基本就是天之骄子,各大公司抢着要。现在呢?一个萝卜一堆人抢,海外文凭都快成了鸡肋。
而且我告诉你们,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别看一个送外卖的海归好像很shocking,但我看到的问题比这复杂多了。
给大家爆个料:最近我接触的一个学生家长,为了送娃读野鸡大学(好吧,人家不让说野鸡,叫low-tier大学),竟然掏了200多万!这种钱要是放在十年前,都够上常青藤了。
我记得2011年刚入行时,留学还真是个"精英项目"。那会儿一说留学,不是国家公派就是家里有矿。但现在呢?有时候我看着那些大眼瞪小眼的留学申请书,真想劝家长一句:省省吧,这钱还不如给娃在国内找个好项目。
但问题来了:为啥还是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往外冲?
这事儿,咱得从源头掰扯掰扯......
说到留学这个坑,不对,这个话题,得先聊聊现在家长们的心态。
记得去年有个重庆的家长来找我,开口就是:"麦老师,我们家小区这半年就走了8个孩子出国,我家这娃要是不出去,显得多没出息啊!"
兄弟,这思路可太real了。现在很多家长送娃留学,与其说是为了教育质量,不如说是在搞"面子工程"。这让我想起2018年接待的一位家长,当时我还在从业第7个年头。这位家长非要给娃申请某个澳洲三流大学的"野生动物管理"专业,就因为人家学校宣传册上有考拉照片...
且说说现在的留学市场吧。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保有量高达140万,比十年前翻了一倍还多。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三个985大学的在校生总和!
但有意思的是,现在留学的性质已经完全变了。我给你们列个账啊:
-
美国一年学费+生活费:40-50万
-
英国一年下来:35-45万
-
澳洲一年总花销:30-40万
-
加拿大一年总开销:35-45万
这还没算语言培训、中介费用和各种杂七杂八的开销。一年至少得准备50万的预算,读个本科或硕士,轻轻松松200万起步。
你们知道最搞笑的是啥吗?前两天有个学生跟我抱怨:"麦哥,学校食堂一顿饭30镑(将近300块),我都开始怀疑人生了..."我直接笑喷了:兄dei,你那是在吃金子吗?
说真的,留学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一门"家庭投资"。可问题是,这投资靠不靠谱呢?
我给你们讲个真实案例。2021年,也就是我从业第10年时,遇到一个学生,UCL(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硕士毕业。按理说这背景不错吧?结果回国找工作面试40多家公司,要么被嫌"overqualified"(太优秀了不要),要么被说"脱离中国国情"。最后去了个小厂,工资还没他同学在国内读完硕士高...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句话:当人人都是海归的时候,海归可能就不再是海归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都把留学想太功利了?
给你们讲个我2022年遇到的案例,一位从业11年的老麦终于遇到了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家长。这位家长说了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麦老师,我不在乎孩子将来能挣多少钱,我就想让他看看更大的世界。"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你们知道为啥现在那么多海归找工作难吗?因为大家都在用投资的思维算留学这笔账:花了200万,啥时候能回本?月薪得多少?几年能转正?ROI(投资回报率)多少?
我直接笑喷!
真要算这笔账,那99%的留学都是亏的。但凡你把这200万放银行吃利息,可能都比你现在强。
我就问问:谁规定留学必须要通过高薪工作来回本?
还是说说我那个UCL的学生吧。虽然现在工资不高,但人家在伦敦那会儿,学会了:
-
独立解决问题(水管爆了自己修)
-
跨文化交际(和七个国家的舍友打成一片)
-
全新的思维方式(从不会做饭到能把中餐馆开进学校食堂)
-
更开放的世界观(认识到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把炸鱼薯条当正餐)
这些能力,你花多少钱能买到?
前几天有个2016年就找我规划留学的老学生(那会儿我刚从业第5年)回来看我,现在在做独立咨询。他跟我说:"麦哥,说实话,我现在用的最多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在国外培养的那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现在经常和家长说:别把留学当成一张通向高薪的门票,而要看成是给孩子的一次成长契机。
记得去年有个澳洲回来的理工科博士,面试屡屡碰壁。他老爸气得直跺脚:"这么多年的学费算下来,还不如让他直接去工作!"
我当时就怼了一句:您儿子这几年在国外,除了学术成果,还获得了:
-
独立思考的能力
-
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
全球化的视野
-
解决问题的思维 这些软实力,您觉得值多少钱?
最让我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开始理性看待留学这件事了。
就拿今年(2024年)我遇到的几个案例来说。有个学生放弃了世界排名前50的海外名校offer,而是选择了国内的专业项目。他跟我说:"麦哥,我研究了半天发现,这个专业在国内发展前景更好,您说是不是?"
老麦我那个感动啊!这就是我从业13年来最想看到的理性思考。
现在我见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泼冷水:"你为什么要出国?"
如果回答是"镀金"、"大家都去"、"爸妈想让我去",我就直接建议打住。真不是我不想赚钱,而是我看太多人在留学这条路上跌跟头了。
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
你的留学目标是什么?
-
专业在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
-
家里的经济压力能不能承受?
-
回国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说到这儿,我想回到开头那个澳洲留学生送外卖的新闻。与其觉得他是"海归的悲剧",不如说这恰恰证明了他的勇气和适应力。在我看来,送外卖怎么了?至少人家敢于直面现实,勇于尝试。
记得2019年,我遇到一个从业第8年最难忘的案例。一个英国名校金融硕士毕业的学生,回国后选择去偏远山区支教。他老爸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但这孩子跟我说:"麦哥,留学教会我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这才是真正的留学价值啊!
所以我现在见到家长就说:别总问"留学值不值",而要问"什么样的留学路径适合你家孩子"。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一样,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记住:
-
留学不是一张通向成功的保险单
-
海归不是一个贴在脸上的金标签
-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个独立的人
-
适合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老麦总结:别让焦虑把留学变成一场竞赛,而要让它成为一次真正的成长之旅。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独特篇章。
至于那些嘲笑海归送外卖的人,我只想说: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界限。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