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趟新加坡,我看到了中国的崛起!

老麦
2025-04-12
164 阅读
留学
人才回流
新加坡
职业规划

图片

作为一名从业13年的留学规划师,最近这趟新加坡之行让我有点懵:一个个曾经劝学生"往外冲"的案例,现在都在考虑往回走?

图片

这次在新加坡遇到了三位在狮城打拼的老朋友,听完他们的故事,才明白什么叫"形势比人强"。

李雨薇,96年的重庆妹子,南洋理工商科毕业,现在是东南亚某知名电商平台的市场营销总监。在外人眼里,她就是那个"人生赢家":年薪五十万新币,带着20多个人的团队,负责整个东南亚市场。

前天约她吃饭,这姑娘一见我就说:"麦哥,我撑不住了。"

"怎么了?又被老板diss了?"我开玩笑地问。

"要是被diss就好了,"雨薇叹了口气,"你知道我们这个Quarter的KPI涨幅是多少吗?比去年同期增长200%!整个团队都快疯了,我昨天凌晨3点才睱出空来看我妈的视频电话。"

"最狠的是,我们CEO前天又发了个memo,说要在冷淡季打'翻身仗',所有高管必须在工作日全天待在公司,周末强制轮流值班。"

我一听就乐了:"这不就是你当年在国内嫌弃的'996'吗?"

"可国内至少周末能歇着啊!这边倒好,一年365天全是working day。我上个月生日,大半夜还在改PPT,我妈视频电话一边哭一边说想我......"

说到这儿,雨薇眼圈突然红了。

"你知道吗,麦哥,前段时间重庆在搞'重庆英才计划',我这个职位回去直接能拿100万年薪,还有购房补贴。我妈都帮我看好房子了,就在解放碑附近......"

"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非要在新加坡拼命?工资是高,但每个月加起来100多个小时的overtime,算下来时薪也就那样。我都28了,连个像样的恋爱都没谈......"

听到这儿,我想起上个月刚发布的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突破60万亿,电商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像雨薇这样的人才,在国内简直是各大厂抢着要。

正感慨着,雨薇的电话又响了。她看了一眼,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麦哥,我要去开会了,CEO说要临时改市场策略......"

看着她疲惫的背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钱多事多离家远"。要说十年前的"孔雀东南飞"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机会,那现在的"凤凰西北还",又何尝不是一种机遇的选择?

图片

说到找对机会,还得聊聊王天阳。八年前第一次见他,还是个在新加坡卖房子的置业顾问,一年就做了几百万新币的业绩,风风火火地在狮城房产圈打出了名气。

"麦哥,记得我当初说要创业吗?现在真让我创成了。"上次吃饭,天阳笑着跟我说。

这几年他从卖房子转型做了留学服务,在乌节路开了间不大不小的公司,专门服务那些想来新加坡买房读书的内地家庭。但最近,他有了个新想法。

"前段时间回了趟南京,真是被震撑了。"天阳端着咖啡,侃侃而谈,"新街口那边多了好几个购物中心,河西的房价都特么快赶上新加坡了。最关键是,我发现很多客户都在问能不能帮他们在国内找投资机会。"

"什么意思?"我问。

"你想啊,以前都是内地人想往外走,现在不一样了。好多新加坡的华人、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在打听国内的机会。前两天一个客户,新加坡某基金的经理,托我帮他看南京的房子。他说南京都市圈发展太快了,再不上车就晚了。"

"所以呢?你要回南京开分部?"

"不是开分部,"天阳神秘一笑,"我准备把总部搬回去。新加坡这边留个办事处就行。

国内现在不光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机会都多得很。你看前两年杭州的数字经济,去年的合肥集成电路,今年的南京智能电网,哪个不比新加坡香?"

听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一个数据:2023年,南京的GDP已经突破了2万亿,人均GDP超过2.5万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

"麦哥,你不知道,"天阳压低声音说,"最近找我咨询的新加坡本地人都在问:怎么在国内投资,怎么找项目,怎么移民中国..."

"等等,"我差点被咖啡呛到,"还有人想移民中国?"

"那当然!"天阳一脸得意,"前两天一个新加坡的印度裔企业家,他儿子在国内读了个AI专业,现在死活不肯回新加坡,说是国内机会多。这位老哥现在每个月都飞成都,说要趁早布局..."

就在这时,天阳的手机响了。是个新加坡号码,他笑着说:"又是个要咨询回国机会的客户..."

图片

最后要说的是张冠宇的故事。在我从业13年遇到的案例中,他算是最具代表性的"逆行者"了。

2015年从新加坡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做起,经历过血本无归的创业失败,现在做着小有规模的跨境电商生意。前几天刚谈完一个大单子,请我吃饭,没想到却说起了回国的打算。

"你说我这生意是不是做得太傻了?"冠宇放下筷子,"每天就是两头跑,国内工厂拿货,新加坡这边分销。利润是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什么了?"

"少了根。"他说这话时特别认真,"你看现在国内的产业集群,义乌有小商品、深圳有电子、广州有服装。我在新加坡转来转去,顶多就是个中间商。但国内的产业链已经这么完善了,为什么我还要绕这么大个圈子?"

说着,他拿出手机给我看一组数据:去年他家乡温州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光是入驻企业就有3000多家,年交易额突破了500亿。

"最重要的是,"冠宇放下手机,"现在国内的营商环境是真的变了。前段时间我回温州考察,发现政府专门成立了跨境电商服务中心,从工商注册到税务办理,一站式搞定。这在新加坡,你敢想?"

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最近接触的几个留学申请案例。现在的孩子申请新加坡学校,思路都变了。不再是单纯地"往外冲",而是精打细算地规划:本科读新加坡,积累东南亚市场经验和人脉,再回国创业。

所以说,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十年前,我们在为"走出去"找各种理由;现在,我们在认真思考"走回去"的时机。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看懂趋势的眼光。就像李雨薇选择回重庆,王天阳瞄准了南京,张冠宇看中了温州 —— 他们都在用脚投票,证明着一个道理:机遇从来都是动态的,关键是你要能抓得住。

最后送给正在迷茫的你一句话:不要纠结于"去"还是"留",重要的是,你在哪里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过上最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还在困惑,欢迎来找麦哥聊聊,这些年的经历和教训,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图片
图片

我是麦哥,关于留学这事

我说点大部分人没听过的观点

图片

图片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图片

← 返回列表

适合阅读人群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