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2025年千万别去留学!
前两天一个老学生发了条朋友圈,笑得我差点没把手机摔了:"麦哥,我当年要是听了那些'劝退大师'的话,现在怕是连UCL(伦敦大学学院)的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更别提现在都要入职汇丰了!"
说实话,干了十多年留学咨询,像这样的反转剧情我已经见得不要太多。每到申请季,那些"为你好"的留学劝退言论就跟春天的柳絮似的,满天飞。
"2024年留学性价比暴跌..." "现在出国等于白花钱..." "海归现在已经不吃香了..."
啧啧,这些话听着怎么那么耳熟?我翻了翻十年前的老帖子,好家伙,那会儿的帖子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过来都能用!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在哈佛读博的学生,当年他爸就是被这些言论忽悠得差点放弃...(这个故事且慢慢给你道来)。
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学生打"留学副本"的老江湖,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些劝退言论背后的真相。专业归专业,但咱说话得接地气不是?毕竟现在申请季大家都挺头秃的,再来点严肃学术风我怕你们直接躺平。
先说个劲爆的:前两天刚送走一个学生去了LSE(伦敦政经),这孩子当年要是真听了某些自媒体的"忠告",现在可能还在某三线城市啃老。(狗头)
别急,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是钱和前途这些实在的东西。但在讲干货之前,我先给你们爆个料:
最近我发现一些留学劝退文章特别有意思,它们往往说留学"性价比低",但你们发现没有,这些文章下面的广告都是某些国内培训机构的...这波操作,我直接给满分!
那么问题来了:留学真的如他们说的那样"不值"吗?性价比真的这么低吗?为什么有人劝退,却有人能在留学中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且听我一一道来。
上次说到要给大家讲讲那个差点与哈佛失之交臂的故事,这事儿说来真是让人唏嘘。
我那个博士生周辉(化名),在本科阶段就搞了两项发明专利,结果他爸被网上的留学劝退文章整得天天在家念叨:"现在留学性价比这么低,咱还是安安稳稳考个国内研究生吧..."
结果呢?在我的极力劝说下,周辉还是选择了申请,现在都在哈佛读博了。前两天他给我发消息说,实验室刚拿到一个大项目,他作为核心成员直接月入4000刀,顺带还能攒论文。啧啧,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说到这儿,我必须要拿出点真材实料来击破当前最火的几个劝退理论:
"留学花百万,回国拿白菜价?"
且慢,让我给你看个有意思的数据:据最新的海归就业调查显示,硅谷科技大厂的海归平均年薪已经突破40万人民币,金融行业更是有不少能上50万+。而且现在不少企业都开始设立海归专属职位,薪资普遍比非海归高20%-30%。
"现在留学生太多,已经贬值了!"
你猜怎么着?正因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很多企业才更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我有个去年刚回国的学生,现在在某知名外企做市场,人家就是专门看中他在英国读书时策划过跨国营销项目的经历。
再说个爆点:现在确实是有些专业在国内比较卷,但国外有不少新兴专业简直是"香饽饽"。比如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可持续能源管理、数字健康等,这些都是近两年超级火的方向,薪资待遇都相当可观。
还有人说:"国内985/211不比国外野鸡大学强?"
我的天!这简直是在比较苹果和橘子。首先,谁告诉你留学就一定要去野鸡大学了?世界上好学校多了去了。其次,选择学校要看专业实力,而不是一个笼统的学校排名。
举个例子:我有个学生放弃了某985高校,选择去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读游戏设计。现在呢?毕业后直接被某游戏大厂招去做项目主管,年薪嗖嗖往上涨。为啥?人家这个专业全球排名前十,实验室设备比很多国内高校都先进。
说到这儿,我得透露个小道消息:2024年开始,很多国家都在放宽留学生政策。比如加拿大延长了毕业工签时间,澳大利亚提供更多留居机会,这些都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福利"。
但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今天不是来单纯劝你们出国的。留学这事儿,真的要因人而异。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要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适合留学呢?
说到留学适配性测试,可别以为我要拿什么高大上的测评来忽悠你们。作为一个带过上千名学生的老司机,我总结出几个实在的判断标准,今天全都分享给你们。
第一个要素,性格和适应力。
前两天我那个在UCL读研的学生吐槽说:"麦哥,真是低估了独立生活的挑战,光是适应英国人爱用烤箱不爱用锅这个习惯,我就足足纠结了一个月..."
说起来好笑,但这还真是个关键点。我见过太多学生,光环境适应这一关就把自己搞得够呛。所以我现在都会让学生先试试短期游学或者夏校,看看能不能handle海外生活。
第二个要素,学术能力和语言功底。
别被那些"水课满天飞"的段子骗了。现在国外名校的学术要求一点都不含糊。我有个学生在伦敦政经读金融,期末论文要求不光要有solid的数据分析,还得有独特的见解。那叫一个生不如死...
但也别被吓住。我另一个学生,托福第一次只考了79分,通过半年的努力硬是干到了100+,现在在爱丁堡读研还混了个班长当。所以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韧劲儿。
第三个要素,这个最重要 - 你的职业规划。
我问每个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出国?"
如果回答是"大家都出国"或者"家里让我出国",那我都会建议先缓缓。但如果你说"我想进特斯拉工作,他们的新能源技术太吸引我了",或者"我想研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那这就很靠谱了。
来个真实案例:我有个学生叫沈昊(化名),本科在上海一所211,成绩中上,但他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他看准了数字营销这个方向,专门申请了有Google、Meta合作项目的院校。现在人在都柏林读研,实习工资就快赶上我的月薪了...这小子!
说到这儿,我得给还在迷茫的同学们提个醒:
与其纠结"要不要出国",不如先想清楚"我要去哪个国家"、"我想学什么"、"毕业后要做什么"这三个问题。这些想明白了,留学的价值自然就浮出水面了。
最骚的是,我发现很多劝退文章的作者,要么压根没出过国,要么是在国外混日子回来的。就跟我奶奶总说美国人天天吃汉堡包一样,都是想象中的留学生活...
说到留学新政,最近几个重磅消息差点没把我的朋友圈炸了:
英国继续延长PSW签证至两年,利好消息!澳洲放宽留学生打工限制,超级赞!新加坡电子签证系统全面上线,贼方便!一个个政策都在为留学生开绿灯,这波节奏,简直就是为2025申请季量身定制啊!
不过啊,看到这儿千万别以为我是在煽动大家出国。实话实说,这13年来我劝退的学生可能比劝去的还多。
为啥?举个例子:前两天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看上去挺着急的:"麦老师,我们家小孩成绩一般,但是我们想让他出国镀镀金..."
我直接就说了:"要是为了混个文凭,真没必要出国,国内买个课程培训更省钱。"
这话可能得罪人,但我觉得该说还是得说:留学不是解药,更不是退路。它是一个机会,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记得我有个学生,现在在多伦多某银行做量化分析师。人家怎么说来着:"麦哥,我感觉留学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个学位证,而是在国外这两年逼着自己从舒适圈里走出来,重新认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所以,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出国留学,我的建议是:
与其被那些所谓的"留学性价比""就业前景"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不如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你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
你准备好应对国外的挑战了吗?
-
你想要的是镀金还是真成长?
说真的,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重要的不是你在哪里学习,而是你学到了什么,成长了多少。
别人的经历只能供你参考,但人生的选择必须自己来做。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留学,不妨来找我聊聊。十多年的留学生涯,让我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