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狠留学真相:为啥打工人都冲瑞幸了,美本申请还能暴涨87%?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波"名校留学生变身服务生"的视频刷屏了。
从南加大的学士服到茶百道的奶茶围裙,从哥大蓝的博士帽到星巴克的黑衬衫,这帮留学生的"转场"玩得是真有创意。不过作为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带留学的老人,我得说这波自嘲背后的现实,确实让人有点扎心。
瑞幸最新发布的2023招聘数据显示,英国留学生群体力压国内好几个省份,成为第二大应聘群体。
这个数据让我想起前两天和一个2015年带过的英国G5高校毕业生聊天,他现在去考了个事业单位。
说真的,十年前谁能想到,当年那些挤破头要去UCL、LSE的尖子生,现在居然在为一个编制打得头破血流?
但就在大家都觉得"海归不值钱了"的时候,一个反转性的数据差点没把我这个老人送走:2024年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早申请人数暴增87%!这是啥概念?在我13年的从业生涯中都没见过这么疯狂的涨幅。
很多人不理解了:现在留学生回国都在卷公务员,海外文凭的光环明显褪色了,为啥还有这么多家长前仆后继地送娃出国?钱多得烧得慌?
其实在我看来,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家长对留学认知的一次重大转变。记得2011年我刚入行时,几乎每个来咨询的家长都会问:"留学能不能回本?""毕业能拿多少工资?"但现在,越来越多家长跟我聊的是:"怎么让孩子在国外更独立?""如何培养全球视野?"
说个内行人才懂的数据:据IPSOS最新报告,46%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进入体制内工作,其中21%去了机关事业单位,25%进了国企。
十三年前我刚开始做留学咨询时,这种情况简直闻所未闻。现在好了,Top50名校毕业去考个3000块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快成了标配。
别急,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且听我这个老江湖给你从三个维度深度解析一下,现在的留学到底值不值。
要知道,机票钱都没省下来呢,这波节奏就变了...
先说第一个维度:高等教育的档次跨越。在我从业这13年来,有个铁律从来没变过:国内顶尖学府的录取率一直在降,但国外名校的机会却在增加。
举个例子,2023年清华的录取率只有千分之一点几,但像LSE这样的世界名校,中国学生的录取率却在15%-20%左右。而且说个业内的潜规则,在中金这样的投行,LSE、LBS是真真儿能和清北并列的。你在国内考不上清北,并不意味着你就永远失去了和清北学生同台竞技的机会。
第二个维度,说个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变化。2020年后我遇到的留学家长,几乎都不再纠结"回本周期"这个问题了。反而更关心:孩子能不能handle国外的生活、学习压力够不够大、资源够不够好。
记得去年有个学生家长问我:"麦老师,现在欧美一年至少100万,您觉得值吗?"我反问:"您孩子上个早教班多少钱?"家长说3万一期。我说:"那您当时计算过这3万的回本周期吗?"家长立马笑了:"这确实不能这么算。"
没错,现在越来越多家长把留学当成"消费"而不是"投资"。就像你不会计算买套AJ要多久回本一样。在我看来,这种认知的转变恰恰体现了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升级。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前两天刷到的一组让人意外的新闻:美国名校毕业生纷纷回国养猪。开始我也觉得这事儿挺魔幻的,但仔细一琢磨,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这些留学生在国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敢闯敢拼的勇气。
而另一个更惊人的例子是2016年那位拒绝百万年薪、选择当村官的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当年这事儿可是在我们留学圈炸开了锅。托福满分、耶鲁双学位,放着华尔街的offer不要,非要去湖南山沟当村官。但现在回头看,人家的选择一点都不亏。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维度,也是最关键的:在国外的求学经历,最大的价值根本不是那张文凭,而是在跨文化环境中建立的世界观和培养的独立能力。
说到独立能力,真得给大家剧透一个留学圈的现状:我最近遇到的国际名企HR,有不少明确表示更愿意要本科就出国的候选人,而不是读完国内本科再出去读个硕士的。为啥?因为他们发现本科就出去的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适应能力明显更强。
这个现象在我13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其实一点都不意外。想想看,18岁就去国外的孩子,要应对什么级别的挑战:
先是要在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下保持GPA,还得学会独立生活(别笑,我见过太多留学生第一次自己洗衣服把整栋楼的警报器搞响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沟通交流。这种能力,是在任何国内课堂都学不来的。
但我得提醒各位家长:别以为砸钱就能把孩子送出去。现在国外名校录取越来越看重"软实力"。比如去年我遇到个SAT1580的高分选手,愣是连TOP30都没搞定,为啥?因为除了分数啥都没有。
所以,现在准备留学的家庭,建议提前做好这三道题:
首先,别总盯着排名。现在美国TOP30和50-100的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的差距已经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了。关键是要选对专业、选对城市。我就见过明尼苏达双城分校的IT专业,薪资秒杀不少TOP30的文科专业。
其次,别把留学当成逃避国内教育的救命稻草。我最怕见到那种孩子在国内学习不好,家长就想送出国的。说句实在话,能在国外名校立足的孩子,在国内也不会太差。
最后,一定要让孩子提前适应英语环境。别等到了国外才发现,光会做题不会说话写作,那就真成了高配"瑞幸打工人"。
其实留学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你得先想清楚让孩子出去是为了啥。现在这个时代,留学不再是"镀金",而是给孩子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
就像那位去养猪的留学生,人家把国外学到的知识和视野,硬是用在了最传统的行业里,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所以,与其纠结"海归不值钱了",不如想想怎么帮孩子在国外这几年,真的学点真本事回来。毕竟,在这个时代,能力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这是麦哥在留学圈摸爬滚打13年的肺腑之言,希望能给各位家长一点启发。有问题随时来撩,我们留学圈向来有话直说。)
我是麦高,加我微信聊聊你的问题
一个用专业温暖****对抗冰冷数据的
留学、职业规划师
扫码加微信,回复100限时领取
《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