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留学圈的真相:这三个坑,我从业13年第一次说
各位考虑出国的孩子和家长们,我是麦高。
从2011年开始带学生申请到现在,眼看着留学市场从"一知半解"到"人均留学规划师",不得不说,有些话今天必须要讲清楚了。
最近接触了一位学生让我触动很深。这位复旦的学弟,GPA 3.8,雅思7.5,为了申UCL的金融系,愣是花了20多万买了个某投行"内推实习",又花15万买了个"海外名校科研项目"。
结果UCL把他秒拒了。我翻他申请材料的时候直接看傻了——他那个所谓的投行实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批量生产"的实习。这孩子天天吐槽说被坑,我只能苦笑。
说真的,我从业这些年,看多了这种案例。有时候想想,比起告诉大家"该怎么做",可能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大家"不该怎么做"。
今天,我要跟各位聊聊留学申请中的三个"不要"。记住这三点,能帮你省下至少50万。
第一个"不要":绝对不要迷信留学中介!
在我们工作室,经常能遇到被中介坑得不轻的家长来求助。有个学生家长说得特别扎心:"早知道就该一开始找你们,被中介忽悠了一年,钱没少花,最后连个保底校都没拿到。"
各位要明白,现在已经不是十年前那个"信息不对称"的年代了。国外学校系统迭代都赶上遛狗的速度了,一点也不夸张。
UCL、帝国理工这些学校的申请系统,现在都友好到让你怀疑人生。我记得去年指导一个理工科的学生DIY申请,人家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申请系统连PDF合并功能都帮你搞定了,还要啥中介?
当然,这不是说完全不需要任何帮助。但与其花20万找个中介全包,不如找个靠谱的规划师给你指个方向,真正的硬核问题才找人help。
比如文书这块,的确是需要专业人士帮你好好梳理的。我这13年带过的学生里,很多DIY申请最后进了LSE、UCL的大佬,他们唯一花钱的就是文书指导。
重要的是要认清一点:你的申请材料,一定是要自己能完全把控的。我举个例子,前两年我遇到个学生,被中介忽悠说包分配实习,结果那个所谓的"外企实习",连个靠谱的证明材料都开不出来。这就很尴尬了,你说招生官问起来,你怎么解释?
第二个"不要":不要花钱买实习和科研经历!
这个坑说实话现在越来越深了。记得2023年遇到个复旦的学生,本来能直接申伦敦商学院(LSE)的大佬,被某商科培训机构忽悠说"背景太素",硬生生被骗去买了个所谓的"顶级投行实习项目"。
这投行啊,光听名字就够唬人的,结果你猜怎么着?那实习证明上的邮箱后缀是gmail,真的是让人笑掉大牙。
各位要搞清楚一个逻辑啊——你觉得正经的投行会批量销售实习机会吗?我在这行混了13年,敢跟你们说句大实话:那些动辄十几二十万的"海外名企实习",90%都是智商税。
去年我有个学生,背景说出来都尴尬——3个水分十足的海外科研,4个莫名其妙的实习,加起来花了快50万。结果倒好,LSE和UCL全拒,最后去了格拉斯哥。
你要说这些经历一点用没有,那也不对。但关键是什么?是真实性!
我给你们讲个反面案例。
我有个学生叫舒扬(化名),家里条件不错,非要上UCL的金融硕士。他爸找了个"海外项目",花了18万买了个所谓的"剑桥线上科研"。
你们猜后来怎么着?人UCL招生官直接发邮件来问项目细节。这孩子慌得不行,连夜打电话问我咋办。
我说老弟,你自己买的项目,细节你都说不清楚,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但我也得给大家一个positive的例子。去年我这有个南科大的学生,特别靠谱。
他没报那些天价实习项目,而是自己给100多家企业投简历,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一个四大的实习机会。
虽然只做了3个月,但人家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问,最后简历上这段经历特别闪光,录取结果也很漂亮。
记住一点:在英国申请这个市场,与其花20万买个假里假气的实习,真不如老老实实去刷下GT或者雅思成绩。
尤其是申请那些一年制的硕士项目,人家更看重你的学术背景和语言能力。正经投行也不会指望你一个应届生能多牛掰,但你要是连个实习证明都弄虚作假,这性质就变了。
我经常跟学生说,你要真想要高含金量的实习,趁放假回国海投,一亩三分地和领英多逛逛,总能找到机会。有时候运气来了,真就让你给碰上了。
就在前两天,我们工作室一个准备申UCL的学生,通过校友介绍,还真拿到了一个星展银行的实习机会。关键是人家这实习是实打实的,背景调查都经得起。这才是真正该花时间的地方。
第三个"不要":别把专业选择当成人生赌注!
经常有学生问我,"麦老师,数据分析和金融工程选哪个含金量高?"我都要笑了。你说哪个专业含金量高,那得看是谁来学啊。
就在去年,我遇到个南开的学生,非要报UCL的精算,就因为听说好找工作。结果人家基础太差,第一学期挂了两门课,现在在伦敦天天做噩梦。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对80%的留学生来说,特别是申请一年制硕士的同学,学校的牌子往往比专业重要得多。
我指导过的一个学生,去年从曼大的教育科技毕业,现在在普华永道做数据分析师,年薪比他同届学金融的同学还高。人家做得开心,钱也不少赚,这不就挺好的?
来看个真实案例。我一个学生叫梁佳怡(化名),成绩不算特别突出,但她特别清醒。当时她纠结的是LSE的教育管理和爱丁堡的金融,好多人劝她选LSE。
你猜她怎么选的?她说:"麦哥,我觉得与其在LSE当个中等生,不如去爱丁堡好好发挥。" 现在她在爱丁堡读得特别开心,还通过学校项目认识了好多业界大佬。
在我13年的留学规划生涯中,我看到太多学生被专业两个字困住了。说句得罪人的话:你考虑专业的时候,第一要紧的是"能毕业不",而不是"好不好就业"。
你要真想把专业学精,读个博士去啊。一年硕士,说白了,最值钱的是那张证,其次是人脉和眼界。
尤其是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都在卷数据分析、金融科技,你们想过没有,等你们毕业的时候,市场早就变了。
前几天我还在UCL的校友群里看到个段子:一个学生说"我天天研究量化交易,结果实习的时候发现公司全在搞AI"。这不就搞笑了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留学规划最怕的就是被别人的焦虑牵着走。记住一点:你考虑专业选择的时候,第一考虑自己能不能跟得上,其次才是市场前景。
现在那些动不动就说某某专业好找工作的,我都建议你们离远点。在伦敦这地方,我见过太多半路转行,最后反而活得很精彩的例子。
做个总结吧:不找中介,不买实习,不纠结专业。这三个"不要",能帮你在留学申请这条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说到底,留学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找对方向。
你要真想在伦敦这个地方混出名堂来,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你到底能带来什么价值。
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给正在准备留学的你一些启发。有问题随时来找麦哥聊,毕竟咱们这行,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少走弯路。
麦叔做留学13年,经手的留学案例实在太多了, 特别整理了100+篇名校留学经验+我个人的留学认知。
如果在未来两年你在考虑孩子留学的事情,不妨先加下我的个人微信:****maigaof或maigaoone或maigaot****。回复数字「100」领取麦叔**《100+位麦高学员名校留学经验分享》**。
****
围观麦叔微信朋友圈
看点不一样的留学行业观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