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硕一年制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由于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不是一个语言体系,读论文的时候就不会像欧洲学生那么顺畅,我们需要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比他们多很多。英国硕士项目一年的概念是九个月时间上课,剩下给你写论文。 不等同于你在国内接受的那种灌输式填塞,每周课程看似不多,但需要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漂流,阅读大量材料,做很多作业写报告,老师会尽责的引导、解惑,而不是把明明可以自己看书了解的知识,放在课堂上一章一节的讲解。有些课程会有书,有些课程是发论文,课前至少要读3-4篇,每篇10-50页不等。至于讲义PPT,大概也是30-40页。如果你真的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你就知道,课后的学习更不轻松。 我去英国留学前,也觉得欧洲学生肯定学习都比较懒散,但事实上人家学习的刻苦程度是一些国内学生都望尘莫及的。(真不是我崇洋媚外)就我身边欧洲大部分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体思辨能力非常强,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可怕得要命。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扎实,相当明确自己来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大部分人是因为求知欲而选择的专业,学习的动力和我们大部分人不一样,他们要求学校和老师为他们服务,让他们能达到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我们是在全心全意地被学校老师牵着鼻子走,想方设法达到学校和老师制定的分数线。 而且英国不可能为了国际学生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他只管给你一大堆阅读清单,也不去管你到底看不看,于是,自主学习的会看,看完收获颇多。而需要督促学习的,因为没有任何约束和督促,就会心生懈怠:反正又不会让我背书,我不看或随便看看心里也过得去。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咱们国内的学生都是,平时懒懒散散,考试前突击训练,完成考试后万事大吉,到头来觉得太水。其实不是英硕水,而是你没有因环境而改变自己。 记得当时第一次完成某个作业论文时,参考书目只看了5本,任课老师直接指出:你在作业里得出结论的论点和论据都是从这5本书里来的,这在英国是通不过的。我在课堂上给大家的参考书单上就有20本!”后来经过观察,对于平时作业而言,在bibliography部分英国人的心理底线大约是10本书。此时,我才明白了英国人的用意。这就是一位英国老师说的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也就是说,在英国,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从不同角度观察、读解、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成绩才能过关,这样才能得到学位。 我们学校的自习,图书馆经常是人满为患。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每周几乎至少有两天会从傍晚时分到图书馆,泡到晚上12点,应该算是我这辈子除了高考外最努力学习的阶段了。一般除了周末,其他时间都有课,每节课大概是三个小时,课前会有很多的reading,讲义也会提前发,都是为了让你替下节课做准备的。大量的reading,已经算不出来平时还能有多少自己时间了,但是不看的话也但是不看的话也不行,毫无准备lecture肯定跟不上老师们天马行空的思路。
浸染在英伦文化中多年,去了英国留学后,才发现英硕有这么“水”?学制太短、教学太散、毕业不难,我想就我在英国留学的就读体验,给大家分享分享~
▎说英硕水的人你出来
最初决定申请英国留学时,周围的朋友纷纷告诉我,英硕一年制不值得,让我对于英国硕士也持质疑态度。短短的一年时间,能学到什么东西,我心里真是没底!咱国内2、3年读研,英硕丫的一年就搞定,确实不得不让人怀疑。
但最后真正去了英国留学后,我才慢慢明白这其中的原由。
因为咱们国传统意义上的硕士培养,据称是沿袭自苏联的教育模式,时间一般都是2-3年制,这种硕士,基本上是一种mini PhD、博士前教育。而欧亚国家大部分是沿用了英美教育体制的,并且是占一大半的。
英国硕士又被分为授课型(1年)和研究型(一般2年),这些划分更让很多人觉得,授课制硕士就是上上课而已,又不做具体研究,肯定是垃圾。我重点说下授课型硕士,说实话它确实不够学术,因为它属于应用型研究,说白了就是熟练掌握现有知识,而不是探索新知,对接到现实工作中你会发现非常受用,毕竟学术性的工作职位,生活中其实是极少见的。在一个,英硕毕业依然得写硕士毕业论文,只不过不会那么学术,重点是突出应用,可以说肯定对得起“研究生”这个Title。
首先一定要明白英国大学是按着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招生的,但是中国学生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申请的,这一碰撞,你说谁遭殃?那么什么东西泄露了你的思维方式呢?PS, writing sample和一切需要你组织语言的文书。同学们看到这可能心中嘿嘿了,看,这家伙要开始推销了。没错!我从硕士误打误撞地进了剑桥,备受导师折磨,到学会了如何为自己求知,为自己的权益抗争,而后毅然决然甩了剑桥去了格拉斯哥研究我挚爱的专业,后来拿到博士学位,论文被各大欧洲院校纳入reading list,到剑桥请我回去做讲座,哈佛邀我去给他们学生上课,这些看起来像是在臭不要脸地秀晒炫,实际上是一段惨痛的血泪史换来的光芒万丈。
我不希望同学们走我走过的路,你们要在申请的时候就做好准备,如果你能够用你的writing sample证明你的研究能力,能用PS说服学校接收你到你选择的项目去,那你就是给家里造福了,PS这个东西姐姐是经过剑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培训的,英国大学看的是什么,欣赏什么,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出众的PS,感兴趣的话可以和我交流交流,知无不言。
英硕一年制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由于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不是一个语言体系,读论文的时候就不会像欧洲学生那么顺畅,我们需要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比他们多很多。英国硕士项目一年的概念是九个月时间上课,剩下给你写论文。
不等同于你在国内接受的那种灌输式填塞,每周课程看似不多,但需要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漂流,阅读大量材料,做很多作业写报告,老师会尽责的引导、解惑,而不是把明明可以自己看书了解的知识,放在课堂上一章一节的讲解。有些课程会有书,有些课程是发论文,课前至少要读3-4篇,每篇10-50页不等。至于讲义PPT,大概也是30-40页。如果你真的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你就知道,课后的学习更不轻松。
我去英国留学前,也觉得欧洲学生肯定学习都比较懒散,但事实上人家学习的刻苦程度是一些国内学生都望尘莫及的。(真不是我崇洋媚外)就我身边欧洲大部分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体思辨能力非常强,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可怕得要命。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扎实,相当明确自己来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大部分人是因为求知欲而选择的专业,学习的动力和我们大部分人不一样,他们要求学校和老师为他们服务,让他们能达到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我们是在全心全意地被学校老师牵着鼻子走,想方设法达到学校和老师制定的分数线。
而且英国不可能为了国际学生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他只管给你一大堆阅读清单,也不去管你到底看不看,于是,自主学习的会看,看完收获颇多。而需要督促学习的,因为没有任何约束和督促,就会心生懈怠:反正又不会让我背书,我不看或随便看看心里也过得去。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咱们国内的学生都是,平时懒懒散散,考试前突击训练,完成考试后万事大吉,到头来觉得太水。其实不是英硕水,而是你没有因环境而改变自己。
记得当时第一次完成某个作业论文时,参考书目只看了5本,任课老师直接指出:你在作业里得出结论的论点和论据都是从这5本书里来的,这在英国是通不过的。我在课堂上给大家的参考书单上就有20本!”后来经过观察,对于平时作业而言,在bibliography部分英国人的心理底线大约是10本书。此时,我才明白了英国人的用意。这就是一位英国老师说的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也就是说,在英国,学生要通过大量阅读,从不同角度观察、读解、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成绩才能过关,这样才能得到学位。
我们学校的自习,图书馆经常是人满为患。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每周几乎至少有两天会从傍晚时分到图书馆,泡到晚上12点,应该算是我这辈子除了高考外最努力学习的阶段了。一般除了周末,其他时间都有课,每节课大概是三个小时,课前会有很多的reading,讲义也会提前发,都是为了让你替下节课做准备的。大量的reading,已经算不出来平时还能有多少自己时间了,但是不看的话也但是不看的话也不行,毫无准备lecture肯定跟不上老师们天马行空的思路。
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种高密度的学习不适合懒的或者领悟力慢的人,适合时间紧、效率高的。因为你还得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你的英语会突飞猛进,如果你真能坚持下来,真的会成长很多。如果不能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极有可能会掉队,甚至不能正常毕业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当然了,英硕的劣势也确实存在,比如门槛相对低会导致有些学校和专业的学习氛围不够浓烈等等。
单单因为英硕的学制短,就判定说英国一年硕士很水,真的太偏剖了。其实教育质量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要跟着你一辈子的,是能帮你看清世界,解决问题的。培养这种能力当然不是一年两年或者三五十年就能搞定的,但是重要的是你要去接触这种思维,了解它,然后自己学习运用。我们习惯了上课,但并不习惯思考。说英国硕士水的可能觉得一年能上几节课呢?但是大家想一想,我打一个非常好懂的比方,你觉得跟霍金生前交谈三个小时的收获多呢,还是跟你物理老师学三个月收获多呢?这里的收获不是指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知识这个东西是储备,只要你愿意存,货量慢慢就会增多,但是智慧不是储备,是经验,是点播,智慧指导你获得和吸收知识的方式和速度,后者再多也不会自然而然形成前者。
这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思考,思考需要时间,你一周天都在听,而不思考,可能你背下了很多知识点,但你get不到它们的点。当然,如果你习惯了不思考,来英国上课也只是听,不问,不争辩,那英国硕士对你而言就真的是水透了。
强调这些,就是想跟大家说,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这个并不是要大家摒弃我们自己的文化,其实出国久了就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西方的理论逻辑都很小家子气。但是我们既然选择出国,就要融入所选择的国家,这是起码的尊重,也是生存手段。
1年时间,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我身边有人考试过不了,被劝退回家;有人半玩半学,勉强毕业;有人整年开启学霸模式,拿到Distinction;还有人勤奋爆表+天赋异禀,秒杀考试、毕业论文和外国同学,教授跪求读博。同样是在海外留学,能否学到真本领,学校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在于自己。
选择是你做的,时间是你安排的,你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想,就可以有无限可能!